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文章图片
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文章图片
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文章图片
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文章图片
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文章图片
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文章图片
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文章图片
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文章图片
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文章图片
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文章图片
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文章图片
博物馆|具象在左,抽象在右
早期作品
一、“观念的转化”——新语境下的“具象”与“抽象”
(一)“具体的具象”
首先 , 由三个问题开始:
1.“雕塑(雕刻品)”之于艺术家 , 是具象地“映射”具体之物更重要?还是呈现其“雕塑(雕刻品)”本体存在的“具体”形象更重要?
2.“雕塑(雕刻品)”之于观看者 , 是观其所“映射”出来的具体之物象?还是观其本体的“具体之象”?
3.“雕塑(雕刻品)”之于“雕塑(雕刻品)”本身 , 其本体“客观存在”的意义 , 是其所“映射”的意义更重要?还是其作为“本体”存在的意义更重要?
换句话来说 , “人类”在动物界作为重要的客观存在 , 并不是因为人类可以“映射”以前的“猿猴”而“重要”的;是因为人类本身作为“现实存在”的重要意义而“重要”的 。
那么 , 回到这个话题本身 , 我们在艺术创作里的“具象”就不应当做“有具体映射的”具象了 。 这里的“具象”应为艺术作品本体客观存在的“具体之象” , 也就是“具体的具象”!
理解了这个基本的哲学逻辑 , 我们才能进入到下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具体的抽象”!
(二)“具体的抽象”——“由‘具象的意向’进入创作 , 呈现‘抽象而具体的艺术作品’”
在此 , 由两个问题切入:
1.艺术(此处特指“雕刻”)最困难的问题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 , 我个人目前的理解最困难的问题其实是关于“出口”的问题 。 这个问题并不是关于“选择” , 而是关于“发生” 。
首先 , 借用一句“俗语”——“艺术源于生活 , 高于生活” 。 不可否认 , 人类作为这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 无时无刻不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源于生活”的部分 , 是艺术创作的“抓手”之一) 。 而人类思考的能力可以将这种物化的影响升级为高于物质世界的部分 , 进而发生了意识(“高于生活”的部分) 。
艺术的问题 , 其实是关于“意识怎么走下去”的问题 。 而创作之路的开始阶段(“进口”) , 大概率会由一个“具象的意向”之门进入(“源于生活”的部分) 。 而接下来能否出现“高于生活”的部分就尤为重要了(这里就是“意识怎么走下去”的问题了) 。
很多人觉得这个“高于”的部分是关于“设计、选择”的 。 其实不然 , 我觉得“高于”的部分是一种“发生”、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生 。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 , 最重要的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那个“出口” , 而不是“选择”一个出口 。 我们看看艺术史上那些大家:罗丹经过长久工作以后对于“雕塑与人体”产生新的理解;塞尚以其一幅幅风景静物画作阐释其“绘画之所以为绘画”的理念;布朗库西以远古艺术为起点逐步走出的现代语境;即使是杜尚的小便池也并不是从天而降 , “达达”和“超现实”催生了他后来关于“艺术家的权威和观众的力量”之间关系的思考 。 即使是艺术文化体系并不完整的东方艺术 , 南北朝的造像、汉代的石刻泥塑都在为我们阐释这个演化道理 。 只是很多人看到了他们各自的“出口”这个结果 , 下意识地觉得这是个“选择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