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惯性生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之物|周末读诗( 五 )

白居易的竹

咏物诗至唐代已成一个诗歌门类 。 据统计 , 《全唐诗》共存留咏物诗6262首 , 自初唐至晚唐数量呈递增趋势 。 从题材上看 , 咏器物的诗较少 , 咏草木禽鸟及风云雨露的诗占大多数 。 其中的名篇比如贺知章的《咏柳》、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咏鹅》、白居易的《草》、杜甫的《孤雁》、李商隐的《落花》等等 。

我们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咏竹》一读:

不用裁为呜凤管 , 不须截作钓鱼竿 。 千花百草凋零后 , 留向纷纷雪里看 。

自魏晋南北朝始 , 竹子成为文人最喜欢吟咏的物象之一 。 南朝谢脁的《咏竹诗》曰:“窗前一丛竹 , 青翠独言奇 。 南条交北叶 , 新笋杂故枝 。 月光疎已密 , 风来起复垂 。 青扈飞不碍 , 黄口得相窥 。 但恨从风萚 , 根株长别离 。 ”

谢脁所咏的是长在窗前的一丛竹子 。 竹子的青翠宁静 , 柯叶如何交错 , 新笋如何杂故枝 , 还有竹子在风中月下的姿态 , 以及鸟儿如何在竹丛穿梭飞鸣等 。 细致的描摹使丛竹宛然可见 。 但关键的一点 , 在这首诗中 , 竹子仍然是竹子 。

再往后来 , 竹子渐渐不是竹子 , 至少不止是竹子了 。 竹因具有挺修不凋、外直中通的特性 , 从而被文人们用作君子人格的象征 。 画竹、咏竹之作颇多 , 然所画所咏 , 无非画家文人自我精神的化身 。

白居易很爱竹子 , 他种竹、赏竹、食竹、用竹 , 也咏竹 。 仅“竹”这个字在他的诗集中就出现了三百多次 , 而直接以咏竹为题的诗就有十几首 。 此处所选这首《咏竹》可作代表 。

诗意很简单 , 符合诗人标榜的“老妪能解” 。 前二句“不用裁为呜凤管 , 不须截作钓鱼竿” , 即竹子不必用作这些实际的功能 , 单是长在那里就很“有用” 。 有什么用?一是好看 , 千花百草凋零后 , 到了冬天 , 尤其下雪时 , 绿竹青青 , 纷纷白雪飘落竹林 , 是不是很好看?当然好看 , 但不仅是养眼 , 还可以净心 , 可以励志 , 可以奉为某种本尊 。 这一层深意 , 恐怕老妪就不太好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