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惯性生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之物|周末读诗( 二 )

但屈原的用意并不在于写橘树 , 他的目的是表达自己 , 即所谓“托物言志” 。 物只是个假托 , 所咏的不是物 , 而是诗人内在的精神 。 不论描写还是抒情 , 与物本身其实都没有太大关系 。 《橘颂》所取的“受命不迁 , 生南国兮 。 深固难徙 , 更壹志兮” , 此所谓“拟人”手法 , 以今天的常识判断 , 也属于诗人的一厢情愿 。 如果非要将“橘生淮南则为橘 , 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特性 , 上升为某种高洁的品质 , 那么具此特性的树木岂唯橘而已矣?

《诗经》中几乎每篇必以草木鸟兽起兴 , 但歌唱的对象也并非为这些物类 , 物的作用在于“比兴” 。 物与人的生活场景融为一体 , 在诗的言说中尚未获得独立 。 屈原所咏之“橘” , 尽管是被借用 , 但较之诗三百 , 至少算是独立了出来 。 题目“橘颂” , 即歌咏赞美橘子 , 《橘颂》也因此被称为千古咏物之祖 。


拒绝惯性生活,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之物|周末读诗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傅抱石《屈原图》

荀子的针

第一个真正将物作为物本身来关注的 , 是荀子的《赋》 。 赋篇共咏五物 , 分别是礼、知、云、蚕、箴 。 每篇以猜谜的形式 , 从首句的“有物于此”开始描述 , 到最后一句揭开谜底 。 试节选《箴赋》为例:

“有物于此 , 生于山阜 , 处于室堂 。 无知无巧 , 善治衣裳 。 不盗不窃 , 穿窬而行 。 日夜合离 , 以成文章 。 以能合从 , 又善连衡 。 下覆百姓 , 上饰帝王 。 功业甚博 , 不见贤良 。 时用则存 , 不用则亡……夫是之谓箴理 。 ”

箴 , 即缝衣服用的针 。 因为针用铁制成 , 而铁矿在山中 , 故说“生于山阜” 。 全篇不到两百字 , 细致地描述了针的特性和功用 , 以及作为日常生活中的微小之物 , 针在世上的重要位置 。

如末句所言 , “夫是之谓箴理” , 所赋的不止是针 , 更要赋出“针理” 。 此理即针之为物的道理 , 针作为事物存在的理由 , 或许还包括了一些启示 。 这一类的赋 , 带着格物致知的性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