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鼎锋话肿瘤|大肠息肉会变成大肠癌吗?出现这状况风险高

大肠息肉是指发生在肠腔黏膜层的隆起状病变 , 大肠息肉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 , 炎症性病变是最常见的诱因 。 大肠息肉可以分为良性、恶性两种类型 , 体积较小的良性息肉一般内镜下摘除 。 恶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 , 需要在身体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尽早切除 。
李鼎锋话肿瘤|大肠息肉会变成大肠癌吗?出现这状况风险高
文章图片
上个月很多网友肯定都看到过这条新闻:演出漫威超级英雄电影《黑豹》的知名美国演员查德威克鲍斯曼因大肠癌离世 , 据传其早在四年前就已确诊为罹患大肠癌第三期 。
提醒:罹患大肠直肠癌存活的关键在于发现的期别 , 零期的大肠直肠癌治愈率可达近100% , 第一期在术后的五年存活率也可高达90~95% , 第二、三期分别为80%及65% , 第四期的五年存活率则大幅降低约为10%~20% 。
大肠发展出大腺瘤约要5~10年大腺瘤到腺癌需历时约3年
大肠癌主要是由大肠内的腺瘤息肉癌化所造成 , 一般来说发展出大腺瘤约要5~10年 , 大腺瘤到腺癌需历时约3年 , 也就是在罹患大肠直肠癌之前 , 肠道内可能就存在着大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息肉)了 。
《黑豹》演员查德威克鲍斯曼在四年前(39岁时)确诊罹患大肠癌第三期 , 再往前推算息肉进展的时间 , 保守估计查德威克鲍斯曼很有可能早在30出头岁时 , 体内就已有大肠癌前病变 , 腺瘤性息肉;倘若能在早期安排定期健康检查并安排大肠筛检 , 根据在美国的国家息肉研究已被证实 , 可以大幅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约76~90%左右 , 而死亡率则可下降53%左右 。
大肠癌发生有年轻化趋势最好45岁以前就开始定期筛检
以往的认知 , 大肠癌较好发于50岁以上的族群 , 而世界各国大多建议在50岁开始进行大肠癌筛检 。 值得注意的是 , 在2019年 , 根据国际知名的医学期刊柳叶刀的研究 , 都发现50岁以下的年轻人被诊断出患有大肠直肠癌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加 , 也意味着大肠直肠癌有年轻化的趋势 。
【李鼎锋话肿瘤|大肠息肉会变成大肠癌吗?出现这状况风险高】美国癌症协会已早在2018年将年龄数字下修 , 建议一般风险的人群从45岁开始定期筛检 。 针对增加风险和高风险的族群 , 如家族史或本身有大肠癌或大肠腺瘤、本身有发炎性肠道疾病克隆氏症或溃疡性结肠炎、或是家族史有基因遗传性 , 像是家族性大肠腺癌型息肉症FAP或是遗传性非息肉型大肠癌HNPCC都建议提早45岁以前就开始定期筛检 。
并不是所有大肠息肉都会癌变
统计显示 , 我国整体有大肠息肉的比例可高达75.8% , 30-39岁的族群有大肠息肉的比例为59.8% , 而40-49岁的族群有大肠息肉的比例更高达75.1%
腺瘤型息肉一般被认知为会逐渐长大并转变为大肠癌 , 而风险真正高的是进行性腺瘤 , 指的是有较高风险转变为癌症的腺瘤 , 也就是1公分以上、病理化验后有绒毛成分、高度细胞异型变化的腺瘤 。
统计显示 , 我国整体有腺瘤息肉的比例为36.2% , 30-39岁的族群有腺瘤息肉的比例为18.3% , 而40-49岁的族群有腺瘤息肉的比例也有32.6% 。 当然 , 与大肠直肠癌更相关的进展型腺瘤息肉 , 30-39岁的族群的比例为4.62% , 而40-49岁的族群的比例也有6.39% 。
息肉切除仍需定期大肠镜追踪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在息肉切除后 , 仍旧需要定期的大肠镜追踪 。 近期发表于国际知名的期刊文章 , 包含德国的JAMA医学杂志等都发现到本身具有“进行性腺瘤息肉”或是“大于1公分锯齿状腺瘤息肉” , 未来得到大肠直肠癌或是因为大肠直肠癌死亡的机会依然高出很多 。
所以在做完大肠镜检查后 , 结果大致可分成以下三组:
1、完全正常 ,
2、低风险(只有1~2颗 , 且不具有进行性腺瘤特征的腺瘤性息肉) ,
3、高风险(有3颗以上任何大小腺瘤性息肉 , 或至少一颗以上的进行性腺瘤 , 或大于1公分锯齿状腺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