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格丽克 老师格丽克 编辑格丽克( 三 )

  Love, you ever want me, don't.

  比如这首小诗 , 就写犹豫要不要给恋人打电话这么一件小事 , 却写得非常有味道 。 开头省略了主语“我” , 正如“我”如何被“你”省略 , 被“你”扔到旁边一样 。 明明是“我”在犹豫中挣扎像网中之鱼 , 格丽克却把“挣扎”(that fought)本身写成网中之鱼 , 凸显了挣扎的不由自主 。 而被消解的“我”所能做的就是活着 , 活着目睹“你”的影子出现在四方 , 诘问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被拒绝的生活 。 而“你”则是“拒绝”的本体 , 永远住在我身体里 。 非常简单的几句话 , 却有很多内在韵律 , 如一根骨刺连续爆破一串气球“throbbing”“syrups”“sleep”“see”;“down”“done” 。 这些音韵在翻译成中文时是注定会丢失的 。

  最后一句是个倒装句 , 格丽克没有写“我从来没得到过爱”(I never got love)或者“我想要爱” , 而写的是 , “爱 , 你曾想要过我吗 , 不 。 ” 好像“爱”超出了你我 , 是冥冥当中的一个更高主体 , 如宿命一般 。 而这个“不”也让句子变得富有歧义 , 到底是“爱 , 不曾想要我”, 还是“爱 , 你想要我吗 , 最好还是别命中我吧” , 就这样莎士比亚风格的、充满了歧义的问句 , 就被折叠到了一个陈述句里 , 你能说格丽克的平淡简单里没有大师的技艺吗?但这些充满想象力的句式和它们创造的效果 , 在中文翻译里也都是比较难保留的 。

  想要真正看懂格丽克的好 , 还是得看原文 。 在原文中才能更好体会到格丽克如何娴熟地运用虚构的发声主体(persona) , 如何自由地将视角切换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历史原型和神话原型之间 , 把日常的心碎放置于人类永恒心碎的谱系里 , 我们大概也更能与我们日常的痛苦和解 。 格丽克中期的作品 , 《沼泽上的房屋》( The House on Marshland)、《消失的人物》(Descending Figure)、《阿克琉斯的胜利》(The Triumph of Achilles)、《牧场》(Meadowlands)都被认为是Persona Poem的杰作 。 我们可以看到 , 我们日常所承受的 , 早被记载于圣经和各种神话传说中了 。

  格丽克的老师和作为老师的格丽克

  和很多此前自学成才的诺奖文学得主不一样 , 格丽克受过非常正统的诗歌教育 , 她毕业于萨拉·劳伦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文学创作班 , 师从于斯坦利·康尼茨(Stanley Kunitz) 。 斯坦利的诗多与生死有关 , 而这也是格丽克诗歌最重要的主题 。 格丽克曾说过 , 作为诗人 , 你总有一天需要写的像一个将死之人 。 将死之人不是说有气无力 , 而是死之将至时 , 还有什么放不下 , 还有什么需要演 , 还有什么不能说呢?斯坦利和格丽克都追求一种极致的勇敢和真诚 。

  在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初生》后 , 格丽克一度感到文思枯竭 。 这个时候她接受了一份教职 , 在福尔蒙特的戈达学院教写诗 。 她发现 , 当她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问题时 , 她也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 教书能够帮她捋清自己的思维 , 当她教课时 , 她便能够充满激情地投入创作 。 自此 , 从1968到今天 , 格丽克一直都在美国各大高校教授诗歌写作 。 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诺奖公布之后 , 美国诗歌界并没有多少异议 , 反而无数人跑出来含情脉脉地向格丽克致敬 , 仿佛这事和他们自己都有关系 , 实在是因为现在美国诗歌界活跃的太多著名诗人 , 都曾在某个阶段当过格丽克的学生 。 哈佛、耶鲁、斯坦福、爱荷华、波斯顿大学等都是格丽克的常驻之地 , 她也的确是桃李满天下 , 影响了几代人的名师 。

  除了在学院教书 , 2003到2010年间 , 格丽克还曾长期担任美国史上最古老也最重要的青年诗人奖——耶鲁青年诗人奖(Yale Younger Poets Prize)的唯一评委 。 Adrienne Rich、John Ashbery、Jack Gilbert、W.S Mervin年轻时都曾获得此奖从而文学出道 , 可以想象该奖项的分量 , 以及2000年以来美国青年诗歌图景有多少是格丽克一手辅佐出来的 。 我们知道 ,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 , 大大小小的文学奖项一般都会有多个评委、多轮评审 , 主评委一般只会读已挑选出来的短名单里的书 。 Meghan O'Rouge 回忆到 , 此前的评委Archibald MacLeish最多会读12份手稿 , 而格丽克却近乎疯狂的要亲自读所有投稿的手稿 , 因此每年光是评审这个奖 , 她就会读上百本青年诗人的诗集 。 她还明令规定 , 不允许任何她认识的人投稿和得奖 , 以保证这是一个真正公平 , 真正鼓励年轻人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