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医改( 三 )

医疗资源的供方有三个: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疾控部门 。 如何整合是最优选?疾控部门应该对区域内人群健康和疾病发生的趋势更加了解 , 这个工作理论上应由疾控部门与基层医疗机构联动来做 。 但由于在目前中国的医联体单位中 , 大医院的能力最强 , 所以整合型的工作还是以大医院为主的 。 在大医院经济绩效和健康目标的悖论下 , 让大医院担当这些任务 , 为所在区域的健康负责 , 需要调整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 。

既然中国想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整合型医疗体系 , 就要考虑大医院的职能和角色转型 。 治疗是大医院的一部分工作 , 但大医院未来还要承担在医联体内调配资源的核心角色 。 本来疾控部门在专业上更有优势 , 比如调查区域内人口的健康与疾病状况 , 以此来提出医联体工作目标和督促方案 , 但目前疾控部门力量似乎不够 。

推动分级诊疗

《环球》杂志:要建立以维护健康为目标的医联体 , 目前的短板以及下一步要加强的任务是什么?

叶志敏:我认为家庭医生作为医疗体系的“最末梢” , 是非常重要的 。 在发达国家的医疗体系中 , 家庭医生对一个家族几代人都会很熟悉 , 不仅知道单个患者的身体状况 , 也了解家族病史甚至生活习惯 , 甚至与几代人都有交情 。 患者看病首诊找家庭医生 , 既是对其医疗技术的信任 , 也是情感上的信任 。

中国人看病喜欢找熟人 , 其实也是一样的心理 。 我曾到福建三明、安徽天长等地考察 , 他们都在做整合型医联体 , 我觉得各有可取之处 。 但是 , 还需要让基层医生与病人建立“熟人关系” , 与大医院建立共同维护居民健康的关系 。 家庭医生应是专科医生和病人之间的桥梁 , 也是病人信任的健康顾问 。 家庭医生要获得患者的信任 , 让患者愿意通过他们的首诊转到某个大医院专科;也要获得专科医生和大医院信任 , 让专科医生愿意把病人转下来交给自己 。

此外 , 医保在购买服务时 , 要把健康指标纳入 , 同时各地政府考核医联体牵头单位时 , 也应把患病率指标、人均寿命等系列健康指标纳入医联体的责任中去 。

最有权力评价医联体效果的应该是出资方 , 即医保和政府 。 他们需要明确 , 医保购买的是整个区域内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 , 而不是医疗机构服务量的增加 。 医保是地方公立医院(不包括顶级大三甲医院)收入的最大来源 , 也就是说 , 医保掌握着财权 , 以财权改变激励机制和评价指标 , 我认为是可以做到的 。 另一方面 , 政府掌握财权、人事权及职称评定权的部门要参与定指标 。

从国家层面上看 , 要让整个卫生服务体系的任务重心和目标从治病转到维护健康上去 。

医改是非常复杂的 , 需要一个长期磨合的过程 。 中国的以大医院为中心的体系和虹吸趋势 , 不是短时间形成的 , 也不可能一下子扭转 , 只能缓缓“转向” 。

现在医疗成本的上升、医保异地就医等便捷措施 , 都让医保资金更多地流向省市大医院 , 患者追逐大医院的知名医生和大型设备 。 病人一旦去了大医院 , 大医院不愿意往下推 , 基层医院也没有办法留住 。

为此 , 一方面要加强基层建设 。 基层条件太差 , 是根本留不住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