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医改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医改

----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医改//----

8 月 18 日 , 乡村医生罗木在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翠微村回访患病村民途中

《环球》杂志采访人员/鲍晓菁 屈婷 林苗苗

“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中国医疗制度的优势 , 也给今后的医改方向带来了启发 。 ”作为长期研究中国医疗改革的国际知名专家 , 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哈佛中国健康项目主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代理主任叶志敏 , 近日接受了《环球》杂志采访人员的专访 。

叶志敏认为 , 在人口老龄化、慢病患者增加的挑战下 , 特别是经过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 , 中国医疗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开始重新定位 , 将从以治疗为重点步入以管理和保障群众健康为重点的新阶段 。

医改的成就和矛盾

《环球》杂志:你认为中国医改近年来取得的最大成就是什么?现阶段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中最突出的矛盾是什么?

叶志敏:医保是中国医改最伟大的成就 , 中国96%的人口已享受医保 。 过去十年 , 中国的医保不断进步 , 医保经费增加 , 保障范围和服务也都有所提升 。 如新农合从只保住院 , 到把大病、门诊慢病等都纳入保障 , 还发展了异地就医服务 。 这种久久为功、不断进步的医保体系 , 可以说 , 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是少有的 。

此外 , 近十年来 , 中国公共卫生均等化取得了巨大进步 , 现在基层群众可以享受到很多公共卫生服务 , 其中不少都是免费或低价的 。

同时 , 中国医疗资源呈现中间充裕、两头薄弱的格局——中间住院环节的资源较丰富 , 但是在两头即预防和康复环节较匮乏 。 我认为下一轮改革要加强这两头 , 才能更有效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

中国目前的医疗体系资源集中在大医院 , 随着老龄化的冲击 , 很多人不应该长时间住在大医院 , 治疗之后应该回到社区去康复 。

农村和社区医生并不需要诊断大量疾病 , 他们更重要的工作 , 第一是要对日常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第二是分诊 , 能判断哪些疾病要立即上转;第三是慢病管理;第四是承担康复职能 。

“十三五”期间 , 中国提出了医联体概念 , 但深入推进不容易 。 由于家庭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 因此 , 发动护士进行初级卫生保健 , 提升村医和乡镇卫生院医生的服务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显得非常重要 。 要培养当地医学人才 , 让他们服务当地民众 。 而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农村医生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 在中国也有巨大的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