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高速发展的“屏时代” 如何为老年人“留扇窗”

:原题为_文汇|高速发展的“屏时代” 如何为老年人“留扇窗”。
高速发展的“屏时代” , 智能手机日渐成了我们的“另一只手” 。 语音聊天、视频通话、转发分享、点赞收藏 , 这些我们信手拈来的简单操作 , 对于家中的父母、长辈来说却可能“深奥”无比 。

面对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与信息技术 , 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感到有些“跟不上趟” , 在迅速迭代的新技术、新应用面前难免无所适从 。 当掌上预约、扫码注册、亮码出行成为吃饭、参观、看病等生活日常的“标配” , 不会熟练使用手机成了他们心中的一种“痛” 。 如何让走得慢、“学不会”的老年人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共处 ,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
智能时代的困惑:全国近两亿老年人“玩不转”网络
不久前 , 全网被一则杭州姑娘为外婆制作“微信使用说明书”的新闻刷屏了 。 姑娘的外婆想学微信 , 学了几次都没学会 , 于是她把微信操作步骤一页一页都画了出来 , 这样家里没人的时候 , 外婆也能自己对照着操作了 。
“就像是走在沙漠里 , 该往哪里走 , 会发生什么 , 全然不知 。 ”有老人如此形容自己面对智能手机时的感觉 , 也道出了许多老人面对这个智能时代的困惑 。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 2019年 ,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5亿 , 其中接触过网络的只有6056万人 , 也就是说 , 有近两亿老人尚未“触网” 。
一般认为 , 由于认知能力退化 , 以及对世界的认知已经定型 , 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比较慢 , 因此玩不转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 。 即便有一些人学会了上网、发短信等 , 也会因为身体原因 , 如看不清屏幕、字太小等原因 , 而无法适应“屏时代” 。
【文汇|高速发展的“屏时代” 如何为老年人“留扇窗”】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侠认为 , 技术的每一次升级 , 都会有一群跟不上队的人 , 客观而言 , 这非常正常 。 但是 , 老人如何适应信息社会的问题仍需引起重视 , 这是因为 , “一方面 , 我国人均寿命在增加 , 老年人会越来越多 , 社会正在加速老龄化;另一方面 , 技术发展会越来越快 , 按此速度发展下去 , 未来‘技术弱势群体’的规模会越来越大 , 应未雨绸缪” 。
面对新技术的隔阂:不能“光说不练” , 而要“不厌其烦”
杭州姑娘的经历令许多人感同身受 , 各式各样的手绘版“爱心操作指南”总会引来网友的热情转发与点赞 。 也有理工男“抱怨” , 一开始曾试图把应用软件的原理告诉父母 , 指望能一通百通 , 可事实证明是徒劳;于是改教实操 , 结果说了好多遍 , 老人都记不住;后来只能按部就班地把操作步骤写下来 , 细到每个选项的位置都不能变 , 可应用一旦更新或改版 , 问题又来了 。
天生对新技术有隔阂感的老年人 , 真是学不会吗?李侠并不认同 。 他曾经研究过60岁以上老人的学习能力 , 结果显示 , 他们的认知能力其实并不算差 , 但和年轻人相比 , 记忆力出现了严重下滑 。 也就是说 , 老年人并非学不会 , 更多是记不住 。
宝山区高境镇针对社区老人的智能手机使用培训也证明了这一点 。 2014年至今 , 高境镇的这一公益项目已培训老年人3500人次 。 通过每周一次、每次2-3小时、连续4-5个月的培训 , 80%以上的老年人实现了从入门到精通 。 培训老师黄芝华总结了几条培训“秘诀”:一是不能“光说不练” , 一个50人的培训班要配上四名助教 , 他们的任务是手把手解决老人动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要“不厌其烦” , 同一个问题要不断说、反复讲 , 直到他们形成习惯;三是营造环境 , 他们为每个班建立了微信群 , 方便学员们课后练习、相互交流 。 另外 , 要多鼓励老年人不要害怕 , 放心大胆去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