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鱼|争议金龙鱼:市值超千亿营收超两个茅台,却被外资控股( 二 )


粮油巨头的崛起2007年11月10日 , 星期六 , 重庆 , 李秀珍早上匆匆出门 , 赶往附近的家乐福 , 但很快发现 , 他来晚了 。
不少人手里都拿着特价广告单 , 一款5升装的菜籽油只要39.9元 , 排队的人群达到了数百人 , 抢购的风潮导致了踩踏 , 更有三个人命送当场 。
这款菜籽油的厂商正来自于郭鹤年的公司 , 益海嘉里 。
做食用油生意 , 出自郭鹤年的侄子郭孔丰的建议 。
1986年 , 郭孔丰注册了金龙鱼商标 , 开始在马来西亚销售金龙鱼牌小包装油 。 在尝到甜头后 , 他将业务扩展到了越南 , 中国等国家 。
当时中国还是统购统销制 , 国内是散装的二级油 , 质量并不好 , 郭孔丰官抓住机遇生产小包装油 , 成立精炼厂 。
之前与郭氏家族有过合作的中粮集团 , 有着不少生意往来 , 于是两家一起成立了南海油脂 。
当时 , 中粮拥有47%的股权 , 嘉里粮油拥有33% 。
油脂加工是敏感行业 , 没有中粮引路 , 嘉里集团很难进入这个领域 。 1991 年 , 中国第一瓶金龙鱼小包装食用油在深圳诞生 , 并走进了千家万户 。
随后嘉里集团自觉羽翼已丰 , 希望甩开中粮自己单干 , 金龙鱼是郭氏的品牌 , 而中粮根本没有收益 。
1995年 , 中粮成立福临门等品牌 , 想与金龙鱼分庭抗礼 。 也就是在这一年 , 油脂加工列入乙级限制外商投资项目 。
2001年 , 中粮与郭氏集团分道扬镳 , 转让价为3.8亿港元 , 不仅没有赚头 , 还落得500万亏损 。
离开中粮 , 金龙鱼似乎甩开膀子大干了一场 。
2001-2002年 , 金龙鱼在秦皇岛、周口、防城港、连云港和烟台的五家油籽压榨及食用油精炼厂投入运营 。
截至2019年12月31日 , 金龙鱼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拥有65 个已投产生产基地 。
2016-2019 年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由 1334.94 亿元增长至 1707.43 亿元 , 复合增速 8.55%;归母净利润由5.11亿元增长至54.08亿元 , 复合增速119.6% 。
金龙鱼销售收入主要来自于中国大陆市场 , 2017年至2019年 , 公司在中国大陆的营业收入占 总营业收入比重保持在 96.9%左右 。
作为国内粮油行业龙头 , 金龙鱼三个主要产品销售市场份额行业第一 。
根据尼尔森数据 , 2016至2019年 , 金龙鱼在小包装食用植物油、包装米现代渠道和包装面粉现代渠道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 2019 年市场份额分别为 38.4%、18.4%和 26.7% 。
从金龙鱼的营收结构来看 , 2016-2019 年公司厨房食品和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销售收入 占公司营业收入比重均超过 99% , 其中厨房食品营业收入稳定增长 , 占营业收入比重保持 在 61%左右 , 毛利贡献均超过 70% 。
从公司的毛利率水平来看 , 2017 年公司毛利率大幅下降 , 主要原因在于 , 一方面 , 厨房食品原材料油脂价格在 2017 年初处于高位;另一方面 ,饲料原料及油脂科技产品原材料大豆 , 其价格在 2016 年下半年处于上升趋势 , 公司提前 备货 , 高价购入原材料 , 导致成本上升 , 毛利率下降 。 2018 年、2019 年公司毛利率稳步回升 。
粮油行业竞争激烈 , 金龙鱼地位举足轻重 , 以中国大豆压榨为例 , 2019 年 , 中粮与益海嘉里分列中国大豆压榨产能排行 1、2 名 。 中粮与益海嘉里作为行业龙头 , 互为彼此的主要竞争对手 ,
2018年中粮的压榨产能、精炼产能和小麦 加工产能分别为 1569 万吨、574.6 万吨和399.1 万吨 , 而益海嘉里的三项产能分别为 2193 万吨、1058 万吨和 591 万吨 , 均远超中粮 , 占据相对优势 。
粮食加工行业存在“本大利薄”的特点 , 金龙鱼必须达到一定产量实现规模经济以应对激烈的行业竞争 。
争议金龙鱼不谈金龙鱼的外资身份 , 金龙鱼也一直伴随着争议 。
1991年 , 第一瓶金龙鱼调和油下线 , 当时填补了市场空白 , 很快成为市场第一品牌 , 至今仍然稳稳坐在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