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找工作就一定要专业对口吗?( 二 )


在笔者看来 , 如果把职业发展比作攀峰 , 知识决定攀峰的起点 , 那么非专业要素则决定了一个人最后能攀到多高 。 麦肯锡公司曾在一份就业报告中特别提到 , 工作三年后的职场人认为对工作最有用的不是专业知识 , 而是语言能力 。 语言能力是沟通能力的一部分 , 恰属于非专业要素 。
当然 , 非专业要素有很多 , 这里不详述 , 但笔者非常想提一下“行动力” 。 求职时 , 有的同学抱怨用人单位要求太高 , 可抱怨有什么用呢?用行动去改变自己才是王道 。 如 , 不懂的事就想办法去弄懂 , 哪里欠缺就努力去学、去弥补 。 一个人有这样的行动力 , 才能在求职时以及职场上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
第三 , 兴趣和工作可以没有关系
“凭兴趣找工作”这个求职方法并不完全靠谱 , 因为兴趣是可变的——你可能在枯燥的劳动中丧失兴趣 , 也可能在连续获得的成就中培养兴趣 。 比较靠谱的方法是进行目标管理 , 也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
其一般流程是通过进行自我认知、外部认知等途径 , 思考“我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能做什么”等问题 , 从而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 , 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实现目标 。
如果对此将信将疑 , 不妨做一个平板支撑的试验 。 通常来说 , 你会发现 , 在面前放置一个计时器的情况下 , 自己能坚持更久 , 这正是目标管理的作用 。
基于上述三点 , 接下来 , 给上述问题中的前两位同学一些建议——
对第一位同学来说 , 建议多参加招聘会 , 多到用人单位实习 , 实习岗位可以是专业对口的 , 也可以是不对口的 。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多与用人单位HR交流 , 多去真实职场感受、历练 , 就能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更受青睐 , 就能意识到自身的优劣势 , 进而付诸行动 , 取长补短 。
很多同学觉得没工作经验的自己一无是处 , 其实是因为没真正明白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 。 还有同学觉得专业知识与技能没用 , 那么 , 去用人单位历练一番 , 你就会明白 , 在学校学的知识与技能不可能都有用 , 但也不可能都没用 , 关键在于:其一 , 你有没有想好走哪一条职业道路 。 其二 , 要去思考怎么学以致用 , 因为如果选得合适、用得巧妙 , 专业知识与技能可以让你的职场发展如虎添翼 。
至于第二位同学 , 建议扩大就业面 , 把“专业对口”改成“行业对口” , 或者去寻找要求应聘者具备你所学专业背景的工作 , 这样 , 是不是就有点“海阔天空”的感觉了?另外 , 你还可拓展一下求职渠道:校园招聘会、用人单位官网、社会招聘网站、熟人推荐……总之 , 积极主动一点 , 不要因竞争激烈而轻易放弃 , 还要精心准备简历 , 多模拟面试场景 , 提高求职效率 , 尽量抵消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 如果时间宽裕 , 可以去考含金量较高的专业证书 , 这在求职时一般很管用 。
至于要不要到自己感兴趣的另一领域求职 , 想给你两个提醒:其一 , 要明确这个兴趣不是来自于“朦胧产生的美” 。 其二 , 用职业的眼光审视自己目前离在这一领域就业有多少差距 。 有机会的话 , 可以咨询该领域的资深人士 , 或去用人单位实习 , 一探究竟 。 无论如何 , 最后做决定时宜慎重 。
HR 支 招根据招聘简章做判断
不甘心放弃专业所学 , 希望毕业后能学以致用;不喜欢所学专业 , 不想做与之对口的工作 , 但又不知自己能做什么;铁了心想跨专业求职 , 不想在与专业对口的领域求职……
面临上述问题的同学 , 作为HR , 笔者建议:学会看用人单位的岗位招聘简章 。 这不是指要找工作了才开始看 , 而是在有生涯规划意识后就要不定期关注 。
对不甘心放弃专业所学的同学而言 , 不管竞争多激烈 , 从各岗位招聘简章上也许能发现自己可以学以致用的工作;对迷茫的同学来说 , 招聘简章或许能让你发现自己可选择的职业、岗位;对想跨专业求职的同学而言 , 从招聘简章上很有可能看出自己在目标岗位方面应提升或加强的能力与素质 。 特别是对准备跨专业求职的同学来说 , 要不要把某个岗位作为目标职业之一 , 也许看了招聘简章后就更容易做决定 。
那么 , 招聘简章上有何“玄机”?
通常来说 , 一个岗位的招聘简章除了“单位信息”“岗位职责”外 , 还包括“岗位要求”“任职要求”或“任职资格” 。 后者一般会罗列好几点 , 第一点会写明对求职者的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工作年限等要求 。 紧跟其后的几点 , 则是求职者需要重点关注的 。 因为 , 用人单位往往会在这几点内列出对求职者的硬技能与软技能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