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5|“皮糙肉厚”的苏-25强击机,为何最终与中国空军失之交臂?( 三 )


一是从苏-25TM的研发过程和90年代时的技术状态来看 , 该机和当时苏霍伊公司拿出来的苏-35(老苏-35)、苏-37没什么区别 , 用一句话形容那就是“钓鱼工程” , 由于为了急需找到国际市场订单 , 很多机载分系统均不成熟 , 只能等待先有国际客户光顾、给钱帮苏霍伊展开研发工作、随后才能慢慢做到成熟水平 。
而90年代中国空军的军购策略咱们也都谈过不止一次 , 始终是以性能成熟、能够快速形成战斗力为基本导向 , 在1996年后这一导向变得更加明显 , 中国空军没有那个闲钱给苏霍伊公司当小白鼠、更没有那个时间等一个不成熟的装备慢慢成熟的 。 技术上直接决定了苏-25TM这么一个东西几乎不会入中国空军的法眼 。
二是从战术角度来说 , 无论是苏-25还是苏-25T还是苏-25TM , 它们都是一种在浅近纵深活动的强击机 。 这种密接空中支援机型在使用时最大的挑战 , 是怎样与陆军的空中指挥小组进行协同、接受空军驻陆军部队的火力协调官的指挥 , 同时在空域使用上还要接受空军航空兵的指挥 。 前者用于给这种机型指引打击目标 , 而后者则用于管理这种机型的飞行、避免在空域使用上发生危险 。
但这一切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陆军、中国空军来说 , 空军在空地协同上基本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 , 陆军更不用说了 , 对如何引导空军航空兵战机实施前沿攻击更是没什么积累也没什么经验 , 即使苏-25T/TM提供了当时我军相当急需的浅近纵深反坦克能力 , 咱们的陆军和空军也用不了 。
这两个因素结合起来 , 最终让苏-25TM型强击机和中国空军失之交臂 , 进入21世纪之后 , 中国陆军航空兵开始迅速崛起 , 传统的CAS机型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式微 , 中国空军就更没有采购这一机型的必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