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25|“皮糙肉厚”的苏-25强击机,为何最终与中国空军失之交臂?( 二 )


四是增加了一些辅助性的航空电子设备 , 如苏-25T型强击机增配了自动驾驶仪 , 可以自动保持高度飞行 , 减少了飞行员长途飞行时的压力 , 配备了“额尔齐斯”式综合化电子对抗系统以增强战场生存能力 。 其航电系统的复杂性相比苏-25型强击机提升明显 。
【苏25|“皮糙肉厚”的苏-25强击机,为何最终与中国空军失之交臂?】
作为一种反坦克强击机 , 苏-25T最为关键的改进是增加了使用9К121“旋风”式超音速反坦克导弹的能力 。 这是一种装备给苏军直升机和强击机部队的空射重型反坦克导弹 , 弹体长度约2800毫米 , 直径130毫米 , 全弹质量(不含包装筒)约为45千克 , 使用“联盟”固体燃料火箭推进 , 最大速度可以达到600米/秒 。
而在战术性能上 , “旋风”反坦克导弹装备有一个12千克重的串联破甲战斗部 , 也可以换用串联高爆战斗部 , 破甲深度可以达到800mm/RHA左右 , 这一数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来看已经是非常好的性能了 , 苏-25T在使用9К121时 , 可以使用位于机翼内侧的重载挂架以“八联装”的形式携带 , 两侧共可携带16枚 , 火力强度和火力持续性都是相当可观的 。
改进型苏-25TM的性能
但是 , 尽管T-8M也就是苏-25T的研发工作启动比较早 , 推进得却极其缓慢 , 从1979年推进到1983年才开始制造原型机 , 对于一种改进型机型而言这么慢的推进速度本不正常 。 1984年8月 , 苏联试飞员伊萨科夫驾驶苏-25T的01号原型机完成首飞 , 标志着苏-25T的研发工作终于来到了一个节点性的时刻 , 但后面的研发工作又开始放慢 。
由于苏联末期航空科研和生产管理的混乱 , 加之也没有多少资金继续研发新机 , 一直到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时 , 负责制造苏-25T的第比利斯航空工厂一没造出几架苏-25T来 , 二没完成苏-25T的设计定型 , 三苏军也没有真正开始使用苏-25T 。 这也难怪1991年3月份的南苑机场展示活动没有见到苏-25T的身影了 , 毕竟苏联空军自己还没见到、自己还没真正用上的装备 , 哪能轮得着拿出来给中国空军参观 。 既然中国空军对苏-25T边都摸不上 , 试图进口该型装备那就更是无从谈起了 。
不过 , 苏联解体后 , 中国空军还是很快了解到了苏-25T这一型号的存在 , 并很快和苏-25T进行了“亲密接触” , 这就是苏联解体后苏霍伊“自筹资金”、在剩下来的一些苏-25T和苏-25UB(教练型)的机体基础上改进、推向国际市场寻求国际买家支持、1995年第一次在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苏-25TM型 。 为了以示与苏-25充分区别开 , 初次登台的苏-25TM甚至被赋予了一个“苏-39”的临时编号 , 不用说 , 这些编号都是苏霍伊公司自己擅自决定的“作品” , 俄罗斯空军并不承认、也从来没有实际运用过这些型号编号 。
相比较苏-25T型强击机 , 粉墨登场的苏-25TM/苏-39在机载航空电子与火控系统上又进行了“微调” , 主要是将苏-25T使用的火控系统核心进行了升级:
使用最新改进的“暴风-M”探测与目标指示系统代替了早期的“暴风” , 相比早期的“暴风” , 苏-25TM/苏-39使用的“暴风-M”增加了一个微光夜视通道 , 具备了全天候作战能力;
同时 , 苏-25TM还可以携带合成孔径雷达吊舱和被动雷达吊舱 , 前者可以支持诸如X-58P这种原本只有苏-24M才能携带的机载反辐射导弹 , 而后者可以极大地增加苏-25TM的态势感知范围;
此外 , 苏-25TM还对一些辅助性的航空电子系统、机电系统进行了再度优化 , 比如配备了增压式座舱、自动进近和自动着陆系统 , 优化了该机的飞行性能 。
而从机载武器系统上 , 苏-25TM型强击机也是苏-25系列强击机中武器系统配备最为齐全、综合作战能力最强的:
除了可以携带苏-25型强击机携带的普通航弹、航火 , 可以携带苏-25T型强击机配备的9К121“旋风”反坦克导弹等制导武器 , 苏-25TM还可以携带X-25和X-29两种小型空面导弹 , X-58P型反辐射导弹 , 甚至可以携带X-31P/A超音速反辐射导弹/反舰导弹;
而在对空作战能力上 , 苏-25TM所配备的武器也堪称琳琅满目 , 除了可以携带P-60M和P-73两种红外制导近距格斗弹用于自卫 , 苏-25TM甚至还配备了P-77型中距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 , 当然以苏-25TM的机动性来说 , 配备P-77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 充其量只是证明了苏-25TM的多任务能力而已 。
中国为什么没采购?
但是 , 饶是苏-25TM的性能达到了苏-25系列的最高水平 , 却依然没有得到中国空军的垂青 , 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