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要怎样进行创新?( 二 )


从杭州到南京 , 如果选择了高铁 , 那么合理的流程(之一)如下:

  • 出发地打车;
  • 乘坐出租车到杭州高铁站;
  • 买票;
  • 掏出身份证;
  • 高铁站检票;
  • 候车;
  • 乘坐高铁;
  • 高铁到达南京站 , 下车;
由于实例本身未发生改变 , 多数时间 , 创新来自流程的改善;比如上述的 1、3、4 , 完全可以提前一晚约好车、买好票、并在乘坐出租车时就准备好身份证 , 这样总的时间就被节约了 。
当现存的实例无法解决矛盾时 , 就要引入新的实例;新的实例往往是过往并不存在于该领域的崭新事物 , 这些事物的诞生伴随着科技的发展 , 由于某种偶然性而进入候选队列 。
互联网是工业革命后最大的科技创新 , 在传播、设计、游戏等诸多领域 , 它都成为新的实例 , 而使得原有的矛盾得以解决 。
新实例的引入取决于创新者的眼光和魄力 , 新生的事物是否能够解决现存的技术矛盾?创新者是否有勇气投入资源?
历史证明 , 新技术的诞生往往出于偶然性;因此 , 谁能够尽早地发现它 , 谁能够正确地运用它 , 谁就能够赢得创新 。
二、创新函数的运用
函数的近代定义从集合论出发 , 将函数定义为一个集合到另一个集合的映射 。
这中间含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和映射关系 。
三要素中 , 值域由定义域和映射关系决定;因此 , 函数的关键在于定义域和映射关系;而创新函数是函数的一种 , 当我们运用它时 , 首先要考虑的便是它的定义域 。
创新函数的定义域由其想要解决的问题决定 , 当问题厘清后 , 定义域就自然浮现了 。
关于如何厘清问题 , 两位创新理论大师根里奇和克里斯坦森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
根里奇认为 , 不妨假设一种理想机器的存在;问题出现时 , 不是去看问题当前的解决方案 , 而是回到理想机器的角度 , 去思考要怎么将这种机器建造出来 。
仍然拿乘车举例 , 乘车人的目标是尽快从杭州到南京 , 理想机器提供的功能是使乘车人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南京;理想机器不考虑现存的方案 , 比如乘坐高铁 , 在此基础上完善已有的解决方案 , 比如提高高铁时速 。
相反 , 理想机器是要回到问题的最初状态 , 重新思考;这样 , 思考将不再局限于现存的方案 , 而能够以更本质的方式进行 。
理想机器有很多种表述 , 例如本质思考法、还原论、Work backwords;但无论哪种表述 , 最终都要回到问题本身 。
但如何回到问题本身呢?
有时 , 通过思辨可以达到 , 例如人人皆知的 “马与汽车” 的例子:人们想要的不是更快的马 , 而是更快的速度;再如著名的“钉子与洞”:人们想要的不是钉子 , 也不是洞 , 而是可以在墙上挂东西——这些 , 我们都可以凭着自身的共情能力推测出来 。
有时 , 问题则很难浮现出现;例如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任务》中提到的”奶昔“ 的例子:有些顾客早上开车来买奶昔 , 仅凭自身的行为模式 , 大概会推测出是因为顾客太馋了;实际上 , 用户购买奶昔是为了当做早餐 。
如奶昔的例子 , 只能靠亲身调研 , 但这种调研不来自数据 , 而来自与顾客的亲身接触;克里斯坦森建议创新者使用剧本创作的模式 , 将顾客当做是真实故事中的一环 , 从心理、生活习惯、情景中构建真实的用户模型 , 而不是简单地从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的角度进行区分 。
克里斯坦森将这种方法归纳为“用户目标达成理论”——所谓用户目标 , 指某人在特定情景中想要获得的进步;这里的关键点在于情景 。 同一个用户 , 在不同的情景下 , 想要达成的目的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用户 , 在同一个情景下 , 想要达成的目标也可能是相同的 。
清晨买奶昔的顾客 , 是为了饱腹;但周末带小孩过来的顾客 , 则是为了亲子互动——每一种情景下衍生的独特目的 , 是用户目标达成理论关注的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