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杲从“饮食劳倦”论治脾胃养生

李杲(读“gǎo”),字明之,出生于河北正定的名门望族,从小家境富庶,教育环境优越,再加上他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长大后成了当地很有名的儒生。在他20岁时,母亲王氏患重病,遍寻当地名医,也未能挽回母亲的生命。这件事对李杲造成了莫大的冲击,他下定决心学医。随后跟师张元素学习数年,尽得真传。
看李杲从“饮食劳倦”论治脾胃养生
文章插图
李杲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是后人对李杲学术观点的总结。也就是说,脾胃内伤是引起很多内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很多疾病的调治要从脾胃入手或从脾胃收功。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之源,是一身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脾胃的这些生理作用决定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这一学术观点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关于损伤脾胃的原因,李杲将其概括为饮食损伤、劳逸损伤、七情损伤、寒热损伤四大类。今天,我们就来简单讨论一下李杲关于“论饮食劳倦”的思想。
以饮食劳倦伤为病因李杲说:“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又进一步说:“推其百病之源,皆因饮食劳倦,而胃气元气解散,不能滋荣百脉,灌溉脏腑,卫护周身之所致也。”不仅肯定了内伤脾胃的病因主要是饮食不节、劳役过度两大方面,还指出导致“营卫失守,诸病生”是由于损伤胃气所致,为脾胃病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具体的论述上,饮食损伤是由过饱、过饥引起的损伤。在李杲所处时代,饮食过饱和过饥都很常见。对于现在来说,饮食过盛更常见,这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直接关系。
看李杲从“饮食劳倦”论治脾胃养生
文章插图
劳逸损伤是由过劳、过逸引起的损伤。在李杲时代劳逸伤很常见,在现代也不少见。正常的情况应该是劳逸结合,但把握不好节奏和度,劳累过度或者过于安逸,都会损伤脾胃。
看李杲从“饮食劳倦”论治脾胃养生
文章插图
李杲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所悟出的饮食与劳倦病因,对现行脾胃病的治疗仍具有指导作用。
辨饮食劳倦伤重胃气李杲认为元气是决定人体健康与否的关键,而胃气又是决定元气虚实的根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产生各种疾病。所以,胃气是对脾胃机能的高度概括及其有关方面的综合反映。故李杲提出了“人以脾胃元气为本”和“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学名言。治疗上李杲针对饮食劳倦伤之脾胃气虚、中气不足、饮食不运的病机,提出以补中益气和消积导滞的两大治疗措施。对于饮食劳倦损伤的脾胃不足损害到肺、肾等脏的患者,也特别注重扶助胃气为治则,并提出了各种加减变通的具体辨治方法,组成了完整的饮食劳倦诊治体系。
治饮食劳倦伤分标本李杲治疗内伤脾胃疾病,主要是根据“饮食伤胃”、“劳倦伤脾”的病机,分别提出补益脾胃与消积导滞的原则,并时时顾护胃气为要,突出标本缓急分治。
(一)补脾胃贵在扶胃气治本
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基本原则。李杲认为治病之本,脾胃是唯一之本。指出凡脾胃不足后又饮食劳倦所伤,或先由饮食劳倦伤后损及脾胃气虚,其治疗均以补益脾胃、扶助胃气为根本。胃强则饮食能进,饮食进则气血生。这种补胃以实脾,培元气之基,扶正以祛邪,充分反映出李杲补脾胃明主次的辨治思想。
(二)伤饮食重在消导治标
水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水谷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由胃气来完成的,因此,通过对饮食的了解,便能得知胃气盛衰。李杲凭借胃气与水谷的相互关系,明辨伤饮食所致的脾胃疾患。伤饮食作为胃腑疾患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有两种情况:一是饮食过多过猛,损伤肠胃。症状可见吃得下去但是难以消化,导致食滞停积,气机阻塞,为胀为痛;胃气上逆,为噫为呕。二则是由于脾胃本就虚弱,胃不受纳,脾不消化,导致传导消化的功能失去正常,清浊不分,杂而下泄。前者则需用消导之品,治伤饮食当务之急,直接相助胃腑消化功能,减轻胃腑负担。但消导之中又不要忘护胃气。后者则要区别于一般伤食之证,强调不能过用峻猛利下的药,以增强人的胃气为主,补胃气之中兼顾消导,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