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最常见药引子用法用量,值得收藏!( 二 )


按张洁古《珍珠囊药性赋》所云:“从经络分,手少阴心经有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经有藁本、黄柏;足少阴肾经有独活、知母、肉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经有羌活;手太阴肺经有桔梗、葱白、升麻、白芷;手阳明大肠经有升麻、苍术、葛根、白芍;足阳明胃经有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经有柴胡、牡丹皮;足少阳胆经有柴胡、青皮;足厥阴肝经有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以上所述涉及21味药,其中升麻和柴胡、白芷,为四经或三经的引经药。后世又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载药上升之桔梗、引药上行之桑枝、引血下行之牛膝,分别用以治咽喉病、上肢病和下肢病。所以,引经药的走向有二:一是经脉,二是疾病所在。譬如柴胡入肝经,有疏肝解郁之功,因此在治疗肝胆病的方剂中既可作为主药,又可作为引经药。又如后世治疗头痛,亦按经络循行部位选用引经药,太阳头痛用羌活、藁本;阳明头痛用葛根、白芷;少阳头痛用柴胡、川芎;厥阴头痛用吴茱萸、地龙。以上所涉及的药物,虽然多数已被视作主药,但实际上仍具有药引的作用。
二是使药。
此类药物多用于汤剂方后,或煎汤冲服、送服丸、散、丹等,以协同诸药发挥治疗效果。
常用的药引如:《和剂局方》小活络丹用荆芥茶送服,其荆芥有祛风作用;《三因方》泻肝汤用紫苏三叶、姜三片煎,其紫苏有疏散作用;《霍乱论》藿香左金丸用香薷、生姜、木通煎汤送服,取三味药的解表化湿作用;《小儿药证直诀》败毒散入生姜、薄荷煎,其薄荷有疏散风热作用;《圣济总录》独活丸用菊花汤下,取其疏散风热作用;《类证治裁》除湿蠲痹汤用姜汁、竹沥各三匙煎服,取其清化痰湿作用;《金匮翼》鹿角胶丸取白茅根汁打糊为丸,以增其清热止血之功。另外尚有用藿香、芦根、厚朴、乌梅、甘草、头发灰、生铁落、伏龙肝、猪胆汁、白葵花、白扁豆花、艾叶、蜀椒、石榴皮、白果、枇杷叶、百草霜等等入引者,不一而足。这些药引在历代方药中极为多见,虽然其作用未超越原来性能,但在方剂中仍有不可忽视的疗效。且由于效果可靠,大部份药引已登堂入室,跻身于方剂之列而成为主药之一。
三是附加药。
此类多为临时采用的食品,一般药店不备或很少有,为炮制药物以及各种剂型的辅料、赋形剂,有加强主方疗效、矫味的作用。清代汪昂《本草备要》中云:“凡酒制升提;姜制温散;入盐走肾而软坚;用醋注肝而收敛;童便制,除劣性而降下;米泔制,去燥性而和中;乳制润枯生血;蜜制甘缓益元;陈壁土制,借土气以补中州;面煨曲制,抑酷性而勿伤上膈;黑豆、甘草汤渍,并解毒致令平和;羊酥、猪脂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去穰者免胀,去心者除烦。此制治各所宜也。”这里介绍的虽然是炮制时所加辅料的作用,但也同时具有药引的意义。
用法|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最常见药引子用法用量,值得收藏!】二、常见药引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最常见药引子用法用量,值得收藏!
文章插图

1生姜汤
常用于送服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脘腹冷痛等病症的中成药,如通宣理瞵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亦或是中药汤剂。一般用生姜3—5片。水煎取汁,温热送服中药即可。
2稀米汤
主要指粳米汤或糯米汤,甘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治疗火热病证需用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以防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顾护胃气。如清暑解热的白虎汤,三黄泻心汤、牛黄清胃丸等。一般用粳米或糯米适量熬成稀粥,取上层汤汁,趁温热送服药物即可。
3蜂蜜水
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毒。常用于送服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中药,如百合固金丸、养阴清肺丸、麻仁润肠丸等,一般用枣花蜜或槐花蜜5~10毫升,冲入温水300毫升,送服药物即可。另外,蜂蜜还能减少中药苦味,使中药更好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