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援鄂抗疫是一种报恩

李刚,援鄂抗疫是一种报恩文章插图
专家小传:李刚 , 47岁 , 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 , 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衰及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治;主要从事冠状动脉介入及起搏器植入等心血管介入治疗工作 。 先后获得四川省青年五四奖章、卫计委优秀共产党员、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荣誉 。
“你一个心血管医生 , 上次出差时的脚伤还没完全好……”当新冠疫情来袭 , 四川省援鄂医疗队出发之际 , 李刚打断妻子的话:“2008年汶川地震 , 全国人民支援四川 , 现在武汉有疫情 , 我们理当伸出援手 。 知恩图报是我们四川人的道义 。 ”心怀道义的李刚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支不畏艰险的队伍 , 并担任医疗队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 , 成为“最美逆行人”中的一员 。
医者荣耀 , 应以生命拯救生命
2008年汶川大地震 , 李刚作为救援人员在绵阳、北川奋战近40天 , 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以生命拯救生命” 。 这一次与以往所有的救援都不同 , 面对新冠感染患者 , 没有谁能肯定不会被传染 。 出发前一天是大年三十 , 队长黄晓波和李刚在电话里互送祝福后 , 对他说:“这次责任重大 , 男队员少 , 有丰富应急经验的更少 , 你和我一起上 。 ”
此次支援武汉抗疫 , 虽然在挑选队员时首要考虑的是专业 , 但这支30人的队伍里 , 包括李刚在内 , 只有3人有应急救援经验 , 这让熟知应急工作基本流程的李刚深感压力巨大 。 但他愿意用自己的经验为队长提供尽可能多的保障 , 让队员们安心冲锋 。 “守望相助 , 是中华儿女的情谊 。 ”
保障救治 , 彰显省医应急素质
进驻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后 , 李刚等人发现 , 当地医务人员长期高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疲惫;医院布局不合理、院感流程管控不严带来的高交叉感染风险;对病毒未知造成的治疗无序、汹涌而来的大量病人 , 让他们面对的局面更加复杂和危险 。
李刚和队长多次与武汉红十字会医院沟通 , 顶着压力停诊 , 梳理消化存量病人;和感控组一起重塑院感防控流程、改造中心供氧、建立安全通道;协助队长与援助医疗队、武汉红十字会医院 , 统一工作流程和病历书写要求 。 经过一周的磨合和适应 , 医疗队建立了高效工作机制 , 严格执行三级医生查房制度 , 李刚协助队长基本把这家几近瘫痪的医院改建成了高效运转的传染病专科医院 。
作为医疗队与指挥部的联络员 , 李刚每天向指挥部报送工作情况 , 积极与医院和大后方沟通联系 , 筹集物资 , 为每一位队员的生活和工作做好保障 。 李刚还成了医疗队的代言人 , 将前方救治情况和队员们的奉献向媒体转述 , 让民众看到希望、看到医者的光芒 。 作为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 , 他协助支部书记做好党支部工作 , 帮助6位同志递交了火线入党申请书 。
鼓劲打气 , 化解前线压力
医疗队驰援武汉市人民医院的队伍前后来了几十人 , 大多都是“90后” 。 李刚作为队长的好帮手、队员们的“知心大哥” , 时刻关心、觉察队员的思想动态 , 用热情感染着每一位队员 。
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一起绞磨 , 李刚就是磨芯 , 以保障医疗队正常运转 。 10分钟的集体生日、微信群内音乐会、“我自贡同学给大家募到了150袋冷香兔和300袋牛肉 , 等快递到了给大家分啊 。 ”李刚的精心组织无形中化解了队员们的压力和焦虑 , 慢慢重燃医护人员的信心和斗志 。
【李刚,援鄂抗疫是一种报恩】在前线的57天中 , 李刚所在医疗队接管了武汉红十字会医院七楼重症监护室和呼吸科病房 , 共救治189例病人 。 重症监护病房在医院率先开展了正压头套保护下的气管插管、纤支镜、气管切开等技术 , 率先完成了CRRT(连续肾脏替代疗法)、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高端生命支持技术 , 极大降低了危重型患者的病死率 , 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 , 为新冠肺炎的救治提供了更多可能与希望 。 他们不仅做好援鄂医疗任务 , 同时派出队里的院感专家13次 , 对援鄂医疗队员共1600余人进行防护培训 。 57天的时间里 , 团队发扬了“敢打敢拼、苦干实干”的精神 , 圆满完成了“打硬仗、打胜仗、零感染”的工作任务 , 为打赢这场抗击疫情的遭遇战、阻击战交出了一份令人骄傲的答卷 。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