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州三江侗族油茶
三江县是广西柳州市最北面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 , 境内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习俗 , 特别以侗族、苗族为甚 , 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 , 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 , 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 , 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 。 那么老百姓这种打油茶的习俗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得从中国史上的两次禁茶事件说起: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 但是 , 在中国史上的金国却有两次禁茶事件 , 据顾炎武《日知录》所引据《金史》说 , 一次在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 , 一次是金宣宗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 。 第一次因尚书省奏 , “茶 , 饮食之余 , 非必用之物 , 比岁上下竞啜 , 农民尤甚 , 市井茶肆相属 , 商旅多以丝绢易茶 , 岁费不下百万 , 是以有用之物易无用之物也” 。 原来是因为金地在北方 , 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 , 其国内不产茶叶 , 进口茶叶所费甚大 , 所以要禁;但章宗下令禁茶 , 只禁民间 , “命七品以上官 , 其家方许食茶 , 仍不得卖及馈献 , 不应食者以(斤)两定罪赏 。 ” 。 第二次省臣奏言虽仍称之为“非余食之急” , 但说得比较明白 , 云:“茶本出于宋 , ……而边民又窥利越境私易” , 这无异是以“有用之资”资宋 。 原来不是因为茶叶“无用” , 而是因为资财“有用” , 要保护国力 , 在宋金对峙、时战时和的状况下它尤感必要 。 这时 , “许食”的级别也提高了 , 不再以七品为起点 , 而是须“五品以上官”;禁令也严了:“余人并禁之 , 犯者徒(刑)五年 , 告者赏宝钱一万贯” 。 为什么“无用之物”的茶 , 到了七品、五品以上官吏宅第就“许食” , 就不再是“无用之物”了?可见“无用”云云只是托辞 , 我们姑且不去管他 , 但是农民“食茶”已成习惯岂能说禁就禁得了的?这样老百姓也只好想出其他的招法了 。 你官府不是禁茶吗?难道你还禁汤禁菜不成?于是就改变了“食茶”的方法 , 他们先放少许米在锅中用油炒焦 , 再投入茶叶稍炒一下 , 最后放水渚成茶汤 , 食时佐以各种菜肴或干脆用以泡饭而食 。 这样就巧妙地把“食茶”变为食菜食汤了 , 官府自是奈何不得 。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 , 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 。 随着金、元的大举南侵 , 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继续南迁 , 特别是元朝时期 , 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 , 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 。 到了明初 , 朱元璋驱赶少数民族 , 他们逐渐迁徒至湖南和与湖南交界的广西 。 (如今有些人还能在湖南通道县自己的宗族族谱上寻祖追宗 。 )而他们的“食茶”方法也逐渐演变成一种饮食方法与饮食文化传承下来 。 现在生活在三江县八江乡布代村的草苗可作佐证 , 从他们的服饰和他们饮茶文化上看 , 他们很可能是蒙古族的后裔 。 他们说侗话唱汉歌着蒙服 , 特别是女人着长衣服 , 扎腰带 , 很像蒙古的服装 , 女人和男人扎的头巾 , 都和现在的蒙古人类似 。 只不过现在是就地取材 , 用当地的蜡染布来制作服装罢了 。 他们的鼓楼顶 , 不像侗族用的是葫芦 , 而是奔马(马是游牧民族的图腾) 。 还有一些习俗更能体现草苗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渊源 , 就是在打油茶时 , 碗里都放一种或竹、或木质刀状的 “签” , 这是由蒙古族的餐刀演化而来的 。 用他们自已的话说是“由于祖先为游牧民族 , 有着喝茶割肉的习惯” 故沿习至今 。
- 广西新增8名协查外省病例密接者 现有密接者103人
- 广西一居民家摆酒,水淹屁股宾客仍淡定吃席,网友:正宗“流水席”
- 16日广西新增密切接触者4名
- 广西新增1例本土确诊 追踪到270名密接者
- 从5000元降至500元,降价冠脉支架落地柳州!
- 中药炖汤?千万要注意,小心补药变毒药
- 别中招!广西这三家油条抽检不合格,均因铝残留超标
- 广西十强医院: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桂林工人医院第六
- 左手拇指“寄养”右腿 广西一患者断指失而复得
- 广西多地发布倡议:就地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