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里的考古学者:科技揭晓古人做奶酪、画红妆、喝药酒的秘密( 七 )

 

在杨益民眼里 , 这些破碎的陶器残片、炭化的残渣、毫不起眼的颗粒物等 , 是意义重大的“宝贝” , 却也是很难在博物馆被展出、与大众见面的“精品” , “可能不一定是公众眼里值钱的东西 。 ”

 

但这是让他“穿越”回前朝、领略古人生活的时光机 。

 

中学的时候 , 杨益民就对历史感兴趣 。 他喜欢明朝 , 当时郑和下西洋 , 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 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的辉煌 。

 

1995年 , 杨益民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编辑出版专业 。 读研时 , 他想着追求自己的爱好 , 放弃了IT行业 , 选择了科学技术史专业 。 当网络小说刚兴起时 , 杨益民曾经也很着迷 , 他最喜欢看明朝的穿越小说 , “很多关于明朝的知识都是从穿越小说里了解到的 , 然后我再去跟正规的学术文献做比对 。 ”

 

博士毕业后 , 他成为一名科技考古工作者 。 当时 , 国内的有机残留物分析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 在学术带头人王昌燧老师的推动下 , 杨益民向这一冷门领域进发 , 一埋头就是十多年 。

 

人们对于科技考古也很陌生 。

 

杨益民却认为 , 科技考古和考古没有本质的区别 。 虽然他们不亲自去挖掘 , 但田野考古人员把文物挖掘出来后 , 他们会用仪器获得里面的信息 , 最后解决的问题和考古学一致 。

 

 “往小了说 , 科技考古是把古代一个物件的制作工艺等信息搞清楚 , 往大了说 , 是在挖掘文明 。 ” 杨益民说 , 他们是依靠现代科技 , 远观着历史的另一端 。

 

新京报见习采访人员 彭冲

编辑 左燕燕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