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肉宛|老北京吃烤肉讲究站着吃 吃完还要看这个“节目”( 二 )
文章插图
德裔摄影师赫达·莫理循镜头里的烤肉宛 。
烤肉宛一共有两个支子 , 南北分列 , 北边支子 , 说是明朝万历年间流传下来的 , 宛氏兄弟在未发迹前 , 推车子沿街卖烤肉 , 就是用的这个支子(即炙子) , 所以他们兄弟把这支子 , 视同瑰宝 。 ”据说日本侵略者占据华北时 , 曾经出过重金 , 打算把烤肉宛的这个炙子买下来 , 运回日本去 , 可是宛氏兄弟不受威胁利诱 , 无论侵略者怎么威逼利诱 , 最终也不肯卖 。
当时北京卖烤肉的基本做法都差不多:炙子下面放个大火盆 , 烧松木 , 选用上好的牛肉或羊肉 , 切片 , 煨上酱油、姜汁等 , 把肉堆在烧热的炙子上 , 撒上大量的葱丝 , 等肉烤熟了 , 撒上一把香菜 , 搅拌均匀 , 就可以吃了 。 而烤肉宛之所以能脱颖而出 , 除了炙子老之外 , 还因为他们家有三个特点:一来选肉精 , 有专人到德胜门外马甸牛羊市上 , 选购北口外的肥牛;二来肉切得薄 , “烤肉宛”切肉片是家传的手艺 , 切出的肉都在三寸长 , 一寸宽 , 薄如纸 , 筋膜尽去 , 而且肉来之后 , 还要加冰压一夜 , 才切片供应 , 以保证肉质鲜嫩可口 , 这样烤出的肉易熟 , 而且顾客吃到口中好嚼好下咽 , 据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人邀请齐白石去烤肉宛吃肉 , 齐白石担心自己年龄大了咬不动 , 结果一去方知那肉“入口即化” , 从此便成了烤肉宛的常客;三是作料全 , 烤肉宛会在每位顾客面前放个蓝边瓷碗 , 内放酱油、香油、料酒、白糖、葱末、姜末、蒜泥、盐等 , 让顾客烤肉之后蘸料吃 。 这样一面吃肉 , 一面就着刚出炉的热烧饼 , 再喝上二两二锅头或莲花白 , 别提多美了 , 吃饱喝足 , 最后来一碗小米粥溜溜缝 , 打几个响亮的饱嗝 , 那种舒坦自在劲儿 , 给个皇上也不干 。
吃完饭要看“一口清”
老北京食客去烤肉宛 , 除了吃烤肉外 , 另有一项“节目”不可不看 , 那就是看“一口清”的算账 。
很多曾经在旧京生活过的文人的回忆录中 , 都提到过“一口清” , 但具体这位了不起的人物是谁 , 说法不一 , 主要有宛老四和宛老二两种 。 那时的烤肉宛 , 由掌柜的到伙友 , 全是宛氏的一家人 , 站在门口 , 接待顾客的为宛老大 , 他红光满面 , 白须飘然 , 一见客来 , 就问明几位 , 然后领入屋内 , 指定地方:“您三位这儿 , 那两位上那边 。 ”充满了热情 。
等吃完饭结账时 , 顾客的眼睛齐刷刷地望向门口 。 按照北京掌故名家刘叶秋先生的说法:“那时的烤肉宛不设账桌 , 没有专人收款 , 而是由负责切肉的宛老四兼司其职 , 宛老四既矮且胖 , 站在门口一个案子旁边挥刀切肉 , 伙友把顾客用过的盘子碗 , 堆放在他面前 。 他用眼一扫 , 立即说几盘肉是几毛几 , 几份酱油作料和烧饼等各是几毛几 , 一共是几块几毛几 , 脱口而出 , 简直是不假思索 , 全凭口算 , 不用算盘 , 速度是惊人的 。 而且一边算账 , 一边切肉不停 , 真可谓五官并用 。 但这并非什么特异功能 , 而是练出来的硬功夫 。 ”
- 快隆二类电商|竞价推广账户搭建及优化全思路
- 山东教育电视台|棍棒教育致10岁儿子重伤!法院判了…
- 央视|疫情之下46%的美国家庭面临财务问题
- 北京青年报|干冷秋冬季 这些“好物”提升幸福感
- 央视|热血沸腾!东部战区某旅出征誓师
- 北京日报客户端运营商频繁解挂致手机盗刷,工信部约谈并严令强化防护
- 北京日报移动端|国考报名迎来高峰,总报名人数超40万,三职位“千里挑一”
- 海外网欧洲竞争电信协会谴责对中国5G供应商禁令
- 中年点赞!石景山13家企业上榜2020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榜
- 北京日报客户端|厨师不穿工作服 个别外卖后厨卫生堪忧,公厕门口摆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