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肉宛|老北京吃烤肉讲究站着吃 吃完还要看这个“节目”

很长一段时间 , 我分不清“烤肉宛”和“烤肉季” , 偶尔有外地朋友来京 , 盛情邀请去吃老北京的名店:想看风景 , 就去后海边上那家烤肉(烤肉季);想交通便利 , 就去南礼士路地铁出来往北走那家烤肉(烤肉宛) , 反正都是赫赫百年的招牌 , 反正都有一大堆令人垂涎欲滴的烤肉……说来有趣 , 后来让我稍微能将二者区分开来的 , 并非其他 , 而是在很多关于老北京的回忆录中 , 都提到了烤肉宛的一位能够“一口清”的传奇人物 。
烤肉宛|老北京吃烤肉讲究站着吃 吃完还要看这个“节目”
文章插图
宣武门旧影 。 “烤肉宛”最初是在西单至宣武门内大街一带沿街叫卖 。
烤肉讲究站着吃
据多种史料显示 , “烤肉宛”最初是清朝康熙年间在北京西单一带卖烤牛肉的宛姓人家 , “推着一辆木头的独轮车 , 上面放着个烤肉炙子 , 沿街边走边卖 , 晚上在小店中食宿” , 这么在北京干上一冬天 , 到农历年底就推车回家 , 直到第二年秋后再来……年复一年 , 西单至宣武门内大街一带店铺和居民都认识了他们 , 所以便以“烤肉宛”命名之 。
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苦创业 , 大约在同治年间 , “烤肉宛”终于放下了小推车 , 在宣武门内大街找了间铺面房 , 由行商改为坐商 , 并亮出了“烤肉宛”三个字的招幌(另据文史名家赵珩先生说 , 烤肉宛最初的字号叫“安儿胡同烤肉” , 后来齐白石为烤肉宛题字后 , 这个字号才叫开) 。 从此每年一到立秋 , 就在店门前搭起个天棚 , 在“天棚”下摆放四五张油桌 , 每张油桌上放个烤肉的炙子 , 桌旁放两条二人凳 , 这是在天热时请顾客在户外吃 , 等到天寒而户外不能久待的时候再挪到店堂里边吃 。
北京人酷爱吃烤肉 , 写于道光二十五年的《都门杂咏》里有诗云:“严冬烤肉味甚饕 , 大酒缸前围一遭 。 火炙最宜生食嫩 , 雪天争得醉烧刀 。 ”而其吃法讲究的是站着吃 , 站还要有个站样:一只脚踩着一条凳子 , 半弓着身子 , 一手拿碗 , 一手拿双尺来长的筷子 , 围着炙子 , 边烤边吃 。 掌故大家唐鲁孙先生说:“吃烤肉讲究支子(即炙子)老 , 肉片好 。 所谓支子就是用铁制成的铛 , 连着烧火的铁盆 , 支子下面用铁片围着留口 , 好往里面添松柏枝跟劈柴 。 支子愈旧愈好 , 因为支子用久了 , 上面凝聚油脂滋润着 , 烤出来的肉片没有一丝铁锈味儿 , 所以显得特别香 。
烤肉宛|老北京吃烤肉讲究站着吃 吃完还要看这个“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