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中医李铎|浅析《伤寒论》中“痞证”的相关类型

“痞”是患者自觉胃脘部满闷痞塞、扪之濡软不痛的一类证候 。 可由太阳病失治误治 , 致使无形热邪结于心下 , 气机壅滞 , 可形成热痞 。 证见心下痞、按之濡 , 心烦、口渴 , 苔黄 , 脉关上浮 。 治宜泄热消痞 , 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 若病兼表阳虚 , 见恶风 , 自汗者 , 又当泻热消痞与扶阳固表同时并举 , 予附子泻心汤 。
青年中医李铎|浅析《伤寒论》中“痞证”的相关类型
文章图片
若太阳病误下 , 胃虚热陷 , 亦可致痞 。 胃虚热壅、寒热中阻则心上痞塞;升降失常 , 浊阴不降则呕 , 清阳不升则下利 。 治宜和中降逆 , 泄热消痞 , 用半夏泻心汤 。 若兼干噫食臭、腹中雷鸣等食水停滞证 , 又宜和胃消痞、散水消滞并举 , 于半夏泻心汤内减干姜之量加生姜(即生姜泻心汤)主之 。
若中气大虚 , 病利俱甚 , 出现“其人下利日数十行 , 谷不化 , 腹中雷鸣 , 心下痞硬而满 , 干呕 , 心烦不得安”者 , 又当补中和胃 , 降逆消痞 , 于半夏泻心汤中重用甘草(即甘草泻心汤)主之 。
《伤寒论》中关于痞证的论述有五 , 但归纳起来 , 只有热宿及寒热错杂痞两大类型 。 热陷胃中、邪热壅滞者为热病 , 治宜攻邪为主;胃虚热邪内陷、寒热中阻者为寒热错杂痞 , 治宜补泄兼施 。
热痞证用大黄的道理
太阳病误下后 , 邪热乘势陷入中焦 , 使胃气壅滞 , 遂发热痞 。 治热痞而用大黄 , 其因有二:
1.大黄苦寒 , 气味俱厚 , 气厚则轻扬宣泄 , 味厚则重浊泻下 。 泻心汤中的大黄用法是以麻沸汤(即开水)渍泡绞汁 , 这样就能专取其气 , 即可充分利用其轻清宣泄之功 , 又可远其推墙倒璧之力 , 因而用治无形热聚气壅的病证 , 则恰到好处 。
青年中医李铎|浅析《伤寒论》中“痞证”的相关类型
文章图片
2.泻心汤中的芩、连守而不走 , 但有清热之功 , 而无开结之力 , 与大黄相伍 , 则清热消痞兼而有之 , 用治热痞 , 十分合拍 。 吴又可说:“黄连味苦而性滞 , 寒而气燥 , 与大黄均为寒药 , 大黄走而不守 , 黄连守而不走 , 一燥一润 , 一通一塞 。 ”这样 , 相须相济 , 相辅相成 , 而痞证可愈 。
热痞兼表证及热痞兼表阳虚证区别:
论中第七条:“病有发热恶寒者 , 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 发于阴也 。 ”凡恶寒发热同时出现者 , 为表未解;恶寒而不发热 , 且有汗出者 , 为表阳虚 。 热痞兼表者 , 乃心下痞 , 而兼见发热恶寒 , 头身痛等表证 , “当先解表 , 表解乃可攻痞 , 解表宜桂枝汤 , 攻里宜大黄黄连泻心沥 。 ”热痞兼表阳虚者 , 乃“心下痞 , 而复恶寒汗出” , 治宜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 予附子泻心汤 。
青年中医李铎|浅析《伤寒论》中“痞证”的相关类型
文章图片
【青年中医李铎|浅析《伤寒论》中“痞证”的相关类型】生姜泻心汤证与旋覆代赭汤证区别:
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乃由胃虚热聚 , 水食不化所致 。 由于寒热中胜、气机窒塞 , 则心下痞硬;胃虚食滞不化 , 则干噫食臭;水气内停 , 下走肠间 , 则肠鸣下利 。 概括言之生姜泻心汤证乃属水饮食滞之痞证 , 临证时 , 当以“干噫食臭(上)”、“心下痞硬(中)”、“腹中雷鸣下利(下)”为辨证要点 。 第162条:“伤寒汗出 , 解之后 , 胃中不和 , 心下痞硬 , 干噫食臭 , 胁下有水气 , 腹中雷鸣而下利者 , 生姜泻心汤主之 。 ”
青年中医李铎|浅析《伤寒论》中“痞证”的相关类型
文章图片
旋复代赭汤证的病机乃由胃虚痰阻、胃气上逆所致 。 因胃虚痰阻 , 气机壅滞 , 故心下痞硬;虚气上逆则噫气不除;由于既无热邪又无食滞 , 故其噫气而无食臭 。 临证时 , 当以“噫气不除(上)”、“心下痞硬”(中)”为辨证要点 。 第166条:“伤寒发汗 , 若吐、若下 , 解后 , 心下痞硬 , 噫气不除者 , 旋覆代赭汤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