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雨听涛|种植体周围炎非手术治疗新进展( 二 )


Persson等研究支持上述结果 , 其研究在龈下刮治后30min , 龈下伴放线聚集杆菌、嗜酸乳杆菌、咽峡炎链球菌、极小韦永氏球菌的数量明显减少 , 并且在超声设备的治疗病例中效果也是如此 。 但在6个月后的细菌情况却与治疗前没有差别 , 两种治疗方式均是如此 。 因此两种治疗方式均不能彻底的清楚菌斑与微生物 , 且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别 。
另外 , 最近J.C.Wohlfahrt等人在一项63人(63枚种植体)的轻微种植体周围炎治疗的临床研究中 , 使用了一种壳聚糖刷(接震荡涡轮机) 。 经过6个月的初期治疗和3个月的二期治疗 , PD和BOP均明显减少 , 分别从5.15mm(4.97;5.32)和1.86mm(1.78;1.93)减少到4.0mm(3.91;4.19)和0.64(0.54;0.75) , 为了进一步的确认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 还需要一定的随机临床试验 。 机械治疗作为种植体周围炎的非手术治疗基础 , 其各种治疗方法均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 但单纯的机械治疗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 在临床上还需结合其他治疗方式 。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种植体周围炎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方式之一 , 其在临床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 , 但药物治疗不能作为一种单独的治疗方式 , 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式 , 增强和保持疗效 。
2.1化学药物
化学治疗主要包括氯己定、过氧化氢、臭氧分子(NBW3)等 。 对于氯己定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效果 , 不同的学者研究有不同的结果 。 Levin等人在种植体周围炎患者中进行了使用氯己定凝胶的对照实验 , 对照组仅辅以OHI , 结果显示使用氯己定凝胶组的PD平均减少了0.48mm 。 王一宇等研究表明复方氯己定对种植体周围炎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菌斑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 而Carcuac等人在动物实验中运用氯己定和生理盐水进行对照实验冲洗牙周袋 , 发现二者效果并无明显的差异 。 Lavigne等研究也支持上述结论 , 他们对种植体周围炎的患者采用0.12%的氯己定进行龈下冲洗 , 探诊深度>3mm , 治疗后的临床指征和微生物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 。 故对于氯己定的治疗效果 , 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以及数据来支持 。
2.2抗生素
牙周治疗中使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硝基咪唑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 , 近年来使用较为广泛的是甲硝唑与二甲胺四环素(米诺环素) 。 超声洁治和局部应用甲硝唑被认为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有效措施 。 随着牙周缓释剂的发展 , 牙周袋局部应用缓释型抗生素是近年来牙周治疗的新途径 。 MombelliA等研究也表示 , 四环素缓释剂可有效改善牙周病患者的临床和微生物指标 。 Renvert等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 , 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后 , BOP和PD均发生明显的改变 。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作为一种新的牙周局部缓释剂 , 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 其主要成分为盐酸米诺环素(二甲胺四环素) , 其抗菌谱接近四环素 , 能通过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和A位结合 , 阻止肽链延伸而对蛋白质合成产生抑制作用 , 从而对四环素/青霉素类耐药菌 , 如金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产生作用 。 且盐酸米诺环素可以直接注入牙周袋 , 血药浓度在24h后达到高峰且可维持一周时间 , 对疗效保持有积极的作用 。 在刘中林等研究结果显示 , 加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治疗的患者其治疗效果相对更好 , 同时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的龈沟液IL-1β、IL-6及TNF-α等炎症指标表达水平也低于对照组 , 说明其对于种植体周围感染的治疗效果及炎症反应状态均有积极的改善作用 。
Moreno-Drada等的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 。 另外 , 盐酸米诺环素对牙周组织再生也有一定积极作用 , 盐酸米诺环素软膏可以抑制和破坏胶原酶活性水平 , 有助于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 , 促进牙周组织再生 。 但在Persson等在一项局部用药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细菌学研究中发现 , 局部使用盐酸二甲胺四环素微球在短期可以有效减少致病菌 。 6月后约有48%的菌斑控制成功 , 约32%的失败病例 。 12月后仅有伴放线聚集杆菌数量低于初期水平 , 故长期疗效还有待研究 。 此外 , 有研究表明抗菌肽可以作为传统抗生素的替代品 。 一种以色氨酸为模版合成的抗菌短肽Pac-525 , 已被研究证明其对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