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派钦差大臣去反贪 , 却被贪官反杀——清朝四大奇案之淮安奇案
嘉庆13年 , 数日连降暴雨 , 黄河决口 , 江苏淮安地区洪水泛滥 , 致无数平民百姓流离失所 , 沦为灾民 。
山阳县灾情尤其严重 , 大量田地被洪水淹没 , 农作物被冲毁 , 房屋倒塌 , 老百姓苦不堪言 , 生活陷入困境 。
文章图片
嘉庆帝闻讯 , 立即下旨赈济灾民 。
不久 , 朝廷筹银20万两 , 并委任十一位钦差大臣为查赈官 , 赶赴灾区视察 , 督办赈灾粮款的发放和分配 。
一个月以后 , 一名叫李毓昌的查赈官却不幸身亡 。
经山阳县知县王伸汉、淮安知府王毂到案发现场勘察 , 认定为上吊自杀!可能是“因私发赈灾票 , 担心朝廷问责而畏罪自缢 。 ”之后 , 速将此事呈报省府 。
省府并未派人查看 , 草草结案 , 命令知县王伸汉 , 速速通知李毓昌家属前去收尸 。
这就奇怪了?!李毓昌并非山阳县本地人氏 , 为何要假公济私 , 私发赈济票?难道案件另有隐情?
一
李家人得知噩耗 , 伤心欲绝 , 虽觉得事情蹊跷 , 但事已至此 , 也只能让李毓昌的叔叔李泰清赶往山阳县 。
文章图片
对于侄儿的突然离世 , 李泰清十分疑惑:因为半年前李毓昌才考中进士 , 如今又被朝廷委任钦差大臣 , 好不容易才有出头之日 , 根本就没理由自杀 。
于是 , 李泰清到了山阳县衙之后 , 要求看看李毓昌的遗容 。
谁料 , 县衙却直接回复称 , 因天气炎热 , 李毓昌的尸体恶臭难闻 , 官府已代为收殓 , 棺材早已备好并钉死 , 无法查看 。
李泰清无奈 , 只好要求见见李毓昌身边的三个长随 。 所谓“长随” , 相当于现在的助理、秘书之类的职务 。
当时而言 , 就是朝廷官员外出公务时候的职业仆人 , 由朝廷派遣 , 主要负责保护官员的人身安危 , 照顾一切生活起居的事务 。
知县王伸汉却说 , 三个长随已被安排跟随其他官员做事去了 , 具体下落不明 , 现在找不着了 。
李泰清一介草民 , 即使心存疑虑 , 面对王伸汉的多次推诿 , 也是敢怒不敢言 , 何况民不与官斗 , 此时也无任何证据 , 奈何他不得 , 只能忍气吞声 。
不过 , 王伸汉虽然对李泰清的全部要求都回绝了 , 但对他的态度还算不错 , 不仅免费安排住宿 , 顿顿有酒有肉 , 还派人过来照料起居 , 一直好生招待 。
临走时 , 王伸汉还自掏腰包 , 送给李泰清150两银子 , 说是县衙对李毓昌大人照顾不周 , 特意补助一些抚恤费用 。
文章图片
李泰清伤心侄儿突然离世 , 没有多想就把银子收下了 。 随后雇佣几个人 , 以及一辆马车 , 带着李毓昌的棺材回老家去了 。
二
李家人见到棺椁运回 , 所有人哭成一团 , 并即刻按照老家传统习俗 , 为李毓昌操办了“入土为安”的丧事 。
李毓昌的夫人尤为悲痛欲绝 , 哭得精神恍惚 , 几日来米粒未进 , 一直躺在房间里休息 。
这天 , 她看见房间角落里丈夫的遗留包裹 , 因睹物思人 , 就上前打开查看 , 意外发现丈夫的一件衣物竟然有血迹 , 不由大吃一惊!
丈夫是上吊自杀 , 怎么会有血迹呢?
李夫人心里拿不定主意 , 马上将这个情况告诉了叔叔李泰清 。
这哪里是自杀?!分明就是谋杀!李泰清见到侄儿带有血迹的衣物 , 气不打一处来 , 想起在山阳县遇到的种种奇怪遭遇 , 顿时什么都明白了 。
李泰清当机立断 , 一定要开棺验尸!不能让如此优秀的侄儿死得不明不白!
当然 , 这样的行为颇犯忌讳 , 亦有悖伦理 , 遭到了李家族亲的强烈反对 。
文章图片
李泰清哪里顾得这么多 , 二话不说 , 叫了几个人 , 挖土刨坟 , 抬出棺木 , 撬开一看 , 立即气得七窍生烟!
只见李毓昌除了胸前骨完好如初 , 其余部位都成黑色 , 颈部还有勒痕 , 分明是先被人下毒 , 然后勒死的!根本不是上吊自杀!
堂堂一个钦差大臣 , 却被县、府、省三者联合起来 , 强硬说成是自杀身亡!天理何在?!
李泰清怒不可遏 , 直接跳过地方官府 , 一纸诉状告到了北京的都察院 。
都察院一看 , 竟然是钦差大臣命案 , 亦不敢怠慢 , 直接将状纸递到了嘉庆帝的手里 。
- 【历史故事】北宋最初和西夏争相拉拢潘罗支,后来为什么改变态度了呢
- 【历史故事】三国时代,除了魏蜀吴三国之外,还有一个政权是谁
- 【爱历史】民间故事:洞房夜,货郎娇妻变成七十老妇的故事
- 【历史故事】比昭君更传奇,此女一生为国,留下传世佳话
- 【历史故事】陈矫曾经十分仰慕刘备,并拒绝过孙策和袁术的聘用
- 【历史故事】一个陪嫁丫头,熬死女主被扶正,还帮助丈夫成开国皇帝,她是谁呢
- 【历史故事】为何慈禧在看到灯泡时会喊出这两字呢
- 【爱历史】朱元璋一手制定藩王制度为何到儿子辈就发生了靖难之役的悲剧
- 【爱历史】宋国人的禁酒是怎么来的
- 【历史故事】朱国治算不上忠臣良将,还是个地道的奸佞小人,为何得到康熙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