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蝶变( 三 )

“主要是种植的人太多 , 种植面积太大 , 所以整体价格上不去 , 再加上人工采摘成本较高 , 这个也是当时战略上的一个失误 。 ”潘根根表示 。

最终 , 那一年的黑皮冬瓜仅仅卖出了一半 。 剩余的基本都送给了村民喂猪 。

那一年的收入只有12万元 。 两年蔬菜种植 , 全部的收入几乎都用于务工人员的工资发放 。 也因为两年的失败 , 许多村民纷纷打了退堂鼓 。 13位出资人 , 最后只剩下5位 , 还都是村两委成员 。        

大山里种出哈密瓜  

黑皮冬瓜的种植失败了 , 但村子不能停下尝试的脚步 。 “这个效果不好 , 再找下一个 , 村里肯定要有稳定的产业 。 ”潘根根说 。

彼时 , 在村里担任农业技术员的潘照周利用3个冬瓜育苗大棚试种了哈密瓜 。 至于为什么选哈密瓜 , 潘照周也很现实 , “一是以前种过 , 懂一些技术 , 二是哈密瓜苗可以找认识的老板购买 , 价格比较便宜 , 就算没成 , 损失也不会太大 。 ”


丹寨蝶变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潘照周准备品尝刚摘下的哈密瓜 。 新京报采访人员 王巍 摄

潘照周今年44岁 , 在2012年回村前 , 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度过 。 从深圳到广东 , 再到海南 , 工作从大棚蔬菜种植到哈密瓜种植 。 海南是他待的最久的地方 , 最多时 , 他拿到过每个月6000元的工资 。 通过这份收入 , 他在2014年帮助家里实现脱贫 。 也是那一年 , 他动起回家的心思 。

“当时大女儿上初中 , 考虑到两个孩子未来上学 , 就想要不要回家 。 ”巧合的是 , 当时的干改村村支书也主动联系到了潘照周 , 希望他能回村通过农业技术带动村民发展 。

一边是每月的稳定收入 , 一边是已许久没有居住的老家 , 潘照周最终选择了回老家带动村民种植哈密瓜致富 。

潘照周告诉采访人员 , 当时自己并没有抱太大希望 , 毕竟村子所在的山区与海南相比是完全不同的环境 。

“海拔高、昼夜温差大 , 这个条件适合哈密瓜生长需要的糖分积累 , 病虫害相对也少 , 但山区雨水频繁 , 到了夜晚降温后瓜苗很容易冻伤 , 所以大棚是一个必须品 。 ”

庆幸的是 , 试种出的哈密瓜果型十分好看 , 虽然甜度在当时还不及潘照周在海南种植的成品 , 但他认为通过后期改进大棚管护手段 , 瓜的甜度可以进一步提升 。 最终第一批的试种哈密瓜卖出20000元 。 这个结果让寻找产业发展的干改村看到了希望 。

就在这个时候 , 万达集团对丹寨的帮扶开始了 , 县里面也开始利用扶贫基金扶持有前景的项目 。 借着试种成功 , 村两委向当地政府申请了产业发展基金 。 最终获批的50万元均被投入到了哈密瓜大棚的建设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