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科学顾问: 诺兰电影的“标配” 中国还很稀缺( 三 )


在这些编剧的外围 , 坐了一群生面孔的年轻人 。
编剧们越聊越兴奋 , 外层的人越来越沉默 。 原来 , 那些“神秘嘉宾” , 是项目组从科研院所请来的一线青年科研人员 。 这些人无奈地表示 , 刚才编剧老师们想象的东西 , “别说我们现在已经实现了 , 有些我们十多年前就已经实现了” 。
影视从业人员的科学知识是需要被刷新的 。 对科学认知的贫瘠 , 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 。 王姝感慨 , 如果编剧要进行科幻创作 , 就应该了解科学前沿在哪里 。 站在前沿往远处望 , 那才是真正的未来 。 否则 , 你创作出来的所谓科幻 , 可能拍出来就成了“历史剧” 。
和世界级的科学家沟通 , 去世界级的实验室参观 , 是最快地触摸前沿的方式之一 。
曾有科幻项目编剧主创在参观完空间技术研究院后长吁短叹 。 原来 , 在了解到航天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后 , 他蓦然发现自己之前的编剧准备工作 , 都白做了 。 “太落后了 。 ”
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 , 如果编剧团队从没有接触过科学家 , 他们要怎么刻画科学家的形象?靠脑补 , 总归来得“悬浮” , 而且 , 常常带着刻板印象 。 要展现科研人员的魅力 , 编剧们也得了解科研人员的真实状态 , 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 看到职业性之下的人性 。
其实 , 并非所有科研人员 , 都适合成为影视项目的科学顾问 。
张译文说 , 科学顾问最好平时就参与过科学普及工作 , 知道如何用公众能理解的方式去讲解基础理论 。 他有热情 , 也有技巧 。 当然 , 如果他是影视爱好者 , 或者自己从事过科幻文学创作 , 那就更好了 。 “影视创作者和科学家是两类人 , 差异太大了 。 如果各自都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 , 就很难对话 。 ”
【科技日报|科学顾问: 诺兰电影的“标配” 中国还很稀缺】要想提升沟通效率 , 影视团队也得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 对自己想要了解的科学问题 , 应当有基础性理解 , 不能完全等待科学家“投喂” 。
和科学家沟通再多一点 , 也能让影视团队少走些弯路 。
从“不务正业”到名正言顺
如果 , 刚刚入行的年轻人就能了解“科影融合” , 双方的跨界沟通 , 会不会更加自然?
“科影融合”的概念 , 还可以介入得更早一些 。 项目组想从人才培养入手 。
科影融合项目组正在与多所影视专业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合作 , 共同开发面向本科生、研究生的科影融合选修课或系列讲座 , 向未来的科学家和导演们讲授科影融合的概念与意义 。 等他们成为更有话语权的人 , 或许就会自觉地践行“科影融合” 。
不仅是针对高校学生 。 对影视从业者的职业培训 , 也应该加入科幻的部分 。
“在影视产业里 , 数量更多的是工人 , 是具体做事的人 。 我们需要更多懂科幻的灯光、置景、服装……他们是金字塔的下层 。 基础牢了 , 上面就能百花齐放 。 ”林育智说 。
当然 , 需要强调的是 , 科影融合并不局限于科幻电影 。 科学与综艺、短剧、纪录片等多种影视形式 , 都可以组成CP 。
王姝有个小小的愿望:科学家能在科影融合上投入10%的时间 , 赚取足够丰厚的收入;然后可以用剩下90%的时间 , 心无旁骛投身他们感兴趣的科学研究 。
林育智则期待 , 科学家做科学顾问 , 可以更加名正言顺 , 没有“后顾之忧” 。 现在 , 一些有意尝试的科研人员 , 还在担心这种跨界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
好消息是 , 越来越多的人 , 接受了科影融合的概念 , 并愿意付诸行动 。 一向被认为严肃古板的体制内科研院所 , 也开明且热情地进行了多种尝试 。 “他们都愿意跳下来 , 看一看 , 试一试 。 ”王姝说 。
根据《若干意见》 , 联系多个部委的科影融合办公室 , 也将在中国科协设立 。 “要在中国推动科影融合 , 需要官方支持 , 但也需要来自民间各种力量的支持 。 ”林育智坦言 , “影视公司、科技公司和有社会责任感的愿意推动科学文化建设的机构 , 都可以参与进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