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忠与奸:论正统性的书写、与群雄向心力的递减

最近注意到一个被我长久忽视的问题 。 即史书对“乱世中的叛乱”存在特殊的书写规律 。
“治世中的叛乱”比较容易定义 。 因为彼时的皇权唯一 。
但乱世则相对复杂 。 在军阀割据的情况下 , 很难具体定义各方忠奸 。
更为复杂的是 , 如果皇帝身边还存在权臣(诸如董卓、曹操、司马父子) , 那“叛乱者”到底是反权臣、还是反皇帝 , 则更加难于界定 。
如果乱军是以“保皇”为口号 , 那便应被视作“王师”;但实际操作中 , 这群“保皇帝、反权臣”的人物 , 却均被归入逆党 。
诸如割据徐州的刘备、淮南三叛的文钦与毌丘俭 , 如果以客观中立的视角看 , 他们“尊奉天子、讨伐权臣” , 理应归入“义军”之列 。 但在魏晋官方的叙述中 , 他们无一例外成了“贼军” 。
凡事总有例外 。 比如董卓与凉州集团 , 挟持天子六载(189-195) , 明明占据了正统高地 , 却被所有史家贬低为乱臣贼子 。
这便引出了本文的主题 。
忠奸的定义 , 不仅在于是否挟持了皇权 , 还在于是否有能力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即维护自己的话语权 。
另外 , 不同地区的诸侯 , 对“正统”的需求程度也不相同 。
黄河流域最高;长江流域则次之;边境地区(幽、凉、益、交)则最次之 。
换言之 , 皇权的辐射范围与诸侯的忠心程度 , 从洛阳向四周依次递减 。
本文共4200字 , 阅读需8分钟
曹操与董卓、刘备与曹操
曹操与董卓、刘备与曹操之间的关系 , 在某段特定时间 , 是极为接近的 。
中平六年(189)董卓上洛 , 将曹操提拔为骁骑校尉 。 曹氏却出奔陈留 , 联合关东诸侯讨伐董卓 。
建安四年(199)刘备降曹 , 被曹操提拔为左将军 。 却在年底逃往下邳 , 杀徐州刺史车胄 , 讨伐曹操 。
上述两事、在本质上完全相同 。 皆权臣借天子名义替豪杰加官进爵 , 豪杰却出奔外地 , 调转枪口讨伐“举主” 。
但需要注意的是 , 史书对两事的记载 , 却使用了完全不同的辞令 。
曹操叛董 , 被美化为“大兴义兵” 。 刘备叛曹 , 却被贬低为“聚众作乱” 。
太祖至陈留 , 散家财 , 合义兵 , 将以诛卓 。 --《魏书武帝纪》
自刘备叛后 , 东南多变 。 --王沈《魏书》
【爱历史】忠与奸:论正统性的书写、与群雄向心力的递减
文章图片
史书对曹、刘叛乱的不同书写
实际曹与董、刘与曹之间 , 在当时并无隶属关系 。 而举主(董举曹、曹举刘)则皆占据“挟天子”的大义名分 。
按此原则 , 曹操兴兵讨董(190) , 理应被书写为“乱贼”;实际操作中 , 却被美化为“义兵” 。
不难理解 。
因为董卓集团在后续历史进程中遭到夷灭 , 所以把持天子的“关中王师” , 便被后世贬低为“西凉贼军” 。 换言之 , 来自董卓方面的史料已被销毁 , 今日所见者 , 只剩曹魏方面的叙述 。
这就引出下一个主题 , 即权臣是否有能力“长期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
董卓之败与蔡邕之死
没有能力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权臣 , 最终难免沦为史书中的丑角 。
凉州集团裹挟天子足足六年(189-195) , 是建安(196-220)之前的唯一正统 。
按理 , 关东诸侯在董卓集团的视角下 , 一定会被书写为“乱臣贼子” , 但最终成为乱贼的 , 却是董卓而非袁曹 。
理由显见 。
因为董卓集团遭到彻底夷灭、李郭张樊等继承者亦无一幸免 , 因此魏晋时代的史料 , 绝不会受到董卓方面的影响 。
建安二年 , (曹操)遣谒者仆射裴茂率关西诸将诛(李)傕 , 夷三族 。 (郭)汜为其将五习所袭 , 死于郿 。 (张)济饥饿 , 至南阳寇略 , 为穰人所杀 。 --《魏书董卓传-附传》
说的直白一些 , 就是没人能再替董卓集团说好话了 。
我敢确定 , 在凉州集团修撰的史书中 , 袁绍、袁术、曹操等人 , 形象一定卑劣不堪 , 大抵会被描述为窃国奸贼、跳梁小丑 。 至于董卓、胡轸、徐荣等辈 , 则会被吹捧成中兴功臣、大汉忠良 。
【爱历史】忠与奸:论正统性的书写、与群雄向心力的递减】实际董卓在关中 , 确实曾经主持编纂《东观汉记》的续写 , 主笔人就是文豪蔡邕 。 然而随着董卓之死(192) , 蔡邕作为“党附奸佞”的无耻文人 , 也一并被杀 。
王允诛杀蔡邕时 , 便明确提到“不可让谤书流传后世” 。 可见在蔡氏笔下 , 对关东群雄必然是大加挞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