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忠与奸:论正统性的书写、与群雄向心力的递减( 二 )


(王)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 , 使作谤书 , 流于后世 。 方今国祚中衰 , 戎马在郊 , 不可令佞臣(指蔡邕)执笔在幼主(刘协)左右 , 后令吾徒并受谤议 。 ”遂杀邕 。 --谢承《后汉书》
【爱历史】忠与奸:论正统性的书写、与群雄向心力的递减
文章图片
王允诛蔡邕
可见王允担心如果赦免蔡邕 , 自己也很可能会被写成丑角 。 因此一意孤行、违众杀之 。
虽然凉州集团编纂的《东观汉记》遭到并州集团(王允、吕布)毁弃 , 不复存在;但从王允杀蔡邕的记载中 , 不难看出 , 在董卓“挟天子”的情况下 , 关东群雄确实是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官修史书当中 。
但关中集团因为没能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 , 且继承者相继被关东集团的夷灭 , 因此出自其立场的著作 , 也便不复存在了 。
这就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结果:袁曹为代表的贼军 , 最终成了义兵;而董卓为代表的王师 , 最终却成了逆党 。
董卓的形象在后世进一步恶化 , 乃至陈寿骂辱其“狠如狼、恶如贼、亘古未见之乱臣” 。 捧高踩低竟至于此 。
董卓狼戾贼忍 , 暴虐不仁 , 自书契已来 , 殆未之有也 。 --《魏书董卓传》
裴松之对此都不禁感慨 , 称陈寿言过其实 。
(陈寿称董卓)贼忍、不仁 , 于辞为重 。 --裴松之
“群雄的正统需求”与“皇权的地域衰减”
如果说建安之前的董卓、建安之中的曹操 , 是通过“挟天子”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正统地位 , 那彼时远离天子的割据者 , 便要另辟蹊径 。
在董卓把持天子的情况下(189-192) , 关东诸侯选择的方式 , 是另立新君 。
袁绍、韩馥等人积极谋立刘虞 , 便是借此与关中集团的刘协相抗衡 。 此即李傕所谓的“关东欲自立天子” 。
太祖领兖州牧 , 始遣使上书 。 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刘虞) , 今曹操虽有使命 , 非其至实 。 ”--《魏书钟繇传》
在曹操把持天子(196-220)的情况下 , 各方诸侯维护自身正统的手段 , 则各不相同 。
(1)刘备
刘备是借“衣带诏”之名 , 将自己拔高为“勤王忠臣” 。
但在王沈、鱼豢、陈寿等人笔下 , 依然将“刘备杀车胄”事件(199) , 描述为叛乱 。
会(袁)术病死 , 备至徐州 , 遂杀车胄 , 举兵背太祖 。 --《魏书程昱传》
备到下邳 , 杀徐州刺史车胄 , 反 。 --《魏书董昭传》
这就是之前提到的“权臣能否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 因为曹氏成功篡汉 , 因此把持了修史的话语权 。
【爱历史】忠与奸:论正统性的书写、与群雄向心力的递减
文章图片
曹魏篡代 , 遂把持修史立场
也不难想见 , 在蜀国灭亡前的史料中 , 对刘备割据徐州、背叛曹操的事情 , 一定会高度赞扬 , 甚至会称其为“伟大的勤王事业” 。
比如刘备便在建安二十四年(219)自领汉中王的上表中 , 对二十年前的“衣带诏事件”自吹自擂 。
(臣刘备)受朝爵秩 , 念在输力 , 以殉国难 。 睹其机兆 , 赫然愤发 , 与车骑将军董承同谋诛操 , 将安国家 , 克宁旧都 。 --《蜀书先主传》
陈寿小时候恐怕没少阅读类似的材料 , 乃至入晋后 , 不得不诡称“蜀国不置史官、灾异靡书” 。
(蜀)国不置史 , 注记无官 , 是以行事多遗 , 灾异靡书 。 --《蜀书诸葛亮传》
其实陈寿自己就是蜀汉的东观秘书郎(国史系统)出身 , 《蜀书》中亦有大量的灾异记载 。 前后相悖 , 可笑如此 。
(2)孙权、刘表与刘璋
分别居于长江上中下游的刘璋、刘表、孙权集团 , 对汉室的向心力则差一些 。 这群枭雄人物 , 对“皇权的正统性”兴致不大 , 转而谋求长期割据、甚至自立称帝 。
比如孙权便公开宣称 , 昔日初见鲁肃、便定下帝王大业 。
公瑾昔要子敬(鲁肃)来东 , 致达于孤 , 孤与(肃)宴语 , 便及大略帝王之业 , 此一快也 。 --《吴书鲁肃传》
刘焉父子“诈制伪器、僭拟乘舆” 。
(刘)焉意渐盛 , 造作乘舆车具千馀乘 。 --《蜀书刘焉传》
刘表则公开“郊祀天地” 。
荆州牧刘表不供职贡 , 多行僭伪 , 遂乃郊祀天地 , 拟斥乘舆 。 --《后汉书孔融传》
可见长江流域的群雄 , 对“谋求正统性”很不上心 , 只是口头上尊奉天子而已 。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 , 嘲笑“东吴君臣、自始至终无视汉帝” 。 可谓精辟 。
东吴的君臣 , 自始至终 , 所作所为 , 何曾有一件事有汉朝在心目之中?--《中国通史第三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