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当代年轻人,至少要提前30年为养老做准备


扬州|当代年轻人,至少要提前30年为养老做准备
文章图片
扬州|当代年轻人,至少要提前30年为养老做准备
文章图片
扬州|当代年轻人,至少要提前30年为养老做准备
文章图片
扬州|当代年轻人,至少要提前30年为养老做准备
文章图片

文 崔斯也
老年生活需要成为一场事先张扬的准备赛 。 无论是否结婚、有没有孩子 , 每个人都应作为独立个体 , 对自己的健康以及生活规划负责 。
《迁徙》 / 烟囱(艺术家、漫画家、独立出版人 , 创办独立漫画杂志《叙事癖》及独立漫画出版社“乞丐出版”)
2021年5月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 , 人口老龄化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 。
普查数据显示 ,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人 , 占18.7%;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亿人 , 占13.5% 。 而相关学者预测 , 到2050年 , 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人 。
数字的背后是焦虑的声音 。
对此 ,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杨帆曾提出 , 虽然老龄化成为热议话题 , 但许多人在讨论老龄化时 , 存在过度问题化、特殊化的倾向 。 老龄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 , 比如养老金和养老护理人员的不足等 , 都是全球性问题 , 中国老龄化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算不算快、在多大程度上属于可接受的范围 , 有待测算研究 。
经济学家梁捷也认为 , 人口数据是一个极慢的变量 。 实际上 , 数据与普通人的生活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 甚至经常是滞后或倒转过来的 。 因此 , 人们不必因为一个数字而焦虑 , 在难以改变的趋势面前 , 普通人更应该考虑的 , 是自身周围的情况 。
一方面是出生率的下降 , 另一方面是人类寿命的变长 , 一个“全球老龄化”的时代正在到来 。 当个体成为大趋势中的一部分 , 在未来 , 我们还可以拥有哪些选择?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 。 /微博@人民日报
更多样的居住形式、养老服务将成为可能的选项 , 同时 , Z世代对于科技的接受度更高 , 一些依托于智能技术的养老产品 , 或许也将全面走进人们的生活 。
而更重要的是 , 老年——这个身体、精力全面衰退 , 却终将占据我们人生后半段的漫长阶段 , 也需要被我们重新理解与审视 。
居家社区养老 , 服务资源谁承担?
基于传统中国人的观念 , 与进行集中照护的养老机构相比 , 社区居家养老无疑更符合大部分人的期待 。
从政策层面来看 , 居家养老的确是未来养老方式里重要的一部分 。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中 , 提出“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 建立健全高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
老龄化趋势加重之后 , 配套的养老设施和政策会逐渐完善 。 /图· pexels
一种名为“9037”的模式描述了这种未来居家养老的组合:90%的老人接受居家养老 , 7%的老人接受社区养老服务 , 3%的老人在机构之中养老 。 社区养老意味着 , 老人依旧待在家中 , 但会接受社区提供的一系列辅助性服务 。
因此 , 建立良好的社区服务体系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 , 社区不仅能提供身体上的照顾服务 , 也可以提供心理慰藉 。
青岛、上海等地早已进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尝试 。 上海2004年起就把社区居家养老列为政府实事工程 , 其中一大部分服务人员就是本地四五十岁的下岗工人 , 在应对老龄化的同时 , 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问题 。 同时 , 上海还推出过“老伙伴计划” , 让低龄老人成为高龄老人的朋友 , 可以经常上门聊聊天、一起活动 。
居家养老是未来养老方式里重要的一部分 。 /图·unsplash
对于当前的居家社区养老现状 , 全国养老服务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常务理事乌丹星认为 , 居家社区养老的核心问题是 , 服务资源该由谁来承担 。
居家一对一式的照护服务 , 在成本上高于集中照顾 , 对人力、物力、财力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 。 因此 , 乌丹星建议 , 活力长者阶段的老人更适合在家与社区养老 , 而中重度失能的老人还是应该选择集中照护 , 使用集约化医护资源和照顾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