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方地区,菱角十分常见,它吃起来清甜爽口,而且营养丰富,也成为了老少皆宜的美味。或许您还不知道,菱角历史悠久,在古代如果不是被一个人阻拦,菱角还差点成为了一种主流的祭祀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吧。
文章插图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不知道您是否想过,菱角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要回答这一问题,还要先看看考古发现。2001年,考古专家们在浙江余姚,发现了一处河姆渡文化遗址,距今约7000多年。在清理该遗址的过程中,专家们就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菱角,它大小只有现在菱角的一半,并且外壳坚硬,还长满长刺。专家们表示,田螺山遗址的菱角是野生菱角,也就是尚未被人类驯化,而被驯化的菱角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那时候的菱角就和现在的菱角差不多了,也分化出了不同品种。
文章插图
古人爱吃菱角,也常以菱角做诗,比如“菱角执笙簧,谷儿抹琵琶”(唐白居易《咏兴五首小庭亦有月》),“烟脂菱角空频摘,火齐杨梅已再尝”(南宋陆游《谒告归卧晚登子城》)等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甘,平,无毒……安中补五脏”,如今的现代科学已经证明,菱角含有丰富维生素,能利尿通乳,解酒解毒,还有一定的抗癌效果。
文章插图
值得一提的,在古代社会中菱角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吃,据史料记载在汉代时期普通百姓都没实现“菱角自由”,那时候只有贵族才能享用,一直到汉代之后普通百姓才能吃到菱角。在汉代之前,菱角就更是稀有之物,普通人吃菱角甚至还会被杀头。在《国语》中记载:“屈到嗜芰”,其中“芰”就是菱角的古名,意思就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屈到爱吃菱角,甚至他后来还做了一个奇怪的决定,即“祭我必以芰”,意思是等他死了之后,每年都要用菱角祭祀。
文章插图
屈到说“祭我必以芰”可不是玩笑,他还将此立为“遗嘱”,在临终的时候反复强调。屈到死后,等到下一年祭日的时候,家里的仆人就端来一盆菱角祭祀屈到。然而,还没等仆人把菱角放下,屈到的长子屈建就立即阻止了,还呵斥他把菱角端走。于是,仆人就很不解的问屈建:“难道你忘记了这是你父亲临终时的交代吗?”屈建看着菱角,回道:“我没有忘记”。
文章插图
看到这里,或许您也纳闷了?屈建为什么不遵守“遗嘱”的呢?难得是他想把菱角留着自己吃吗?其实,都不是,屈建后来说了很多,在《国语》中也有记载。屈建的意思是,祭祀要讲究礼仪,而当时的礼仪制度无异于现在的法律规定,比如“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说明了不同身份等级的人,在祭祀的时候享用的祭品不一样,不能用超过其身份的祭品祭祀,也不能用低于其身份的祭品祭祀,否则就是不合乎礼法。
文章插图
上文提到,屈建的父亲屈到是大夫,因此按照礼法的规定,就必须用“羊馈”,也就是用羊头祭祀,如果用菱角祭祀就贬低了屈到的身份,一旦传出去就会被百姓指责。虽然用菱角祭祀是屈到的遗嘱,但是遗嘱再大,在当时也抵不过礼法的约束。因此,屈建让奴仆把菱角拿走,最后用羊馈祭祀屈到。由此可见,屈建很看重礼法,讲究等级,而这也是春秋时期大部分人的行为准则。
文章插图
我们都知道,孔子说周朝晚期“礼崩乐坏”,而这种征兆就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然后到战国时期礼法的约束彻底崩坍。如果孔子知道屈建还能“以礼祭祀”,或许会对他大大的赞赏。因为屈建,菱角没有成为一种祭品,否则菱角的身份就要发生转变,也许我们如今都吃不到美味的菱角。
不管怎么说,我们还是应该感谢屈建,他在属于他的时代中恪守礼法,那我们在属于我们的时代也应该遵纪守法,当亲情和法律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选择,屈建已经给我们做出了回答。
- 华佗|张仲景在华夏百位名人榜单上排第15位,他后人都有谁,现在都干啥
- 贾雨村出场|骆玉明说红楼 | 人物
- 青岛西海岸新区科协|西海岸新区启动碳达峰宣传活动计划在10个单位进行巡展
- 遗址|在元代遗址上种菜谁来管?
- 黄丕烈|99岁版本目录学家,一辈子“泡”在图书馆,被誉为“古籍活字典”
- 中国将在非开展“百企千村”活动
- 蓝柑糖浆|沙滩鸡尾酒
- 给爸爸的信|一场特殊的遗物展览正在举行
- 技艺|在0.3毫米的白银上“作画”!两代“非遗人”的传承
- 筋斗云|孙悟空为何打死六个凡人?把他们的名字连一起,你会发现一个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