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考上985, 就不配自称“小镇做题家”吗?丨对话黄灯( 四 )

02

出身与出路:

从小镇到大城市有多远?

董牧孜:黄老师提醒了我 , 原来“小镇做题家”这个诞生于当下的词语有非常清晰的代际指涉 。 高考是村镇孩子走出家乡、成为大都市人的最主流途径 , 在这个意义上 , 能够“考出来”的小镇青年其实都算得上“小镇做题家”级别了 。  

我的硕士论文是关于小镇青年的文本分析 。 的确 , 自上世纪90年代伴随城市化、人口流动的展开 , 那些来到大城市谋求发展的乡村和小镇青年 , 已经历了几波的代际流转 。 我当时选取了贾樟柯的电影、李樯的剧本《孔雀》《立春》以及郭敬明的经历与小说 , 来处理小镇青年的身份认同问题 。 这些作品之中 , “70后”“80后”小镇青年同样面临的是渴望走出家乡的急迫心情 , 以及从小地方来到大都市发展遭遇的真实困境;然而代际差异也造成了他们情感基调上的变化 。  

在贾樟柯和李樯的故事里 , “70后”小镇青年的挫折感、自卑感与遭遇的阻滞更大 , 他们安身立命的社会资本更为匮乏 。 尤其是文艺青年 , 他们渴求获得大城市认可的文化资本 , 有一种于连式的激情 , 但也会在出身问题上自我轻贱 。  

以郭敬明为代表的“80后”小镇青年 , 则在城市里痛苦而又不动声色地从头学习整套生活方式的转变 。 他对于差异、品位的感受更敏锐 , 凭借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欲望最终达成从“小镇青年”到“新上海人”的身份及认同改造 。  

郭敬明早年黯然书写身为小镇文青的疼痛与忧伤 , 但在后期的《小时代》系列里 , 他完全是以“东方巴黎”的主人翁意识 , 透过时代姐妹花的故事来为当代上海立传了 。  


没考上985, 就不配自称“小镇做题家”吗?丨对话黄灯

资讯频道http://zixun.iweiba.cn/list-1.html

电影《小时代》剧照 

相比更容易在大城市找到自己社会位置的“80后”小镇青年 , 今天的“小镇做题家”在情绪上又发生了新转变 , 对于个人出路有了更大困惑 。 很多人会觉得过去残酷的刷题应试教育 , 导致自己现在难以灵活地融入新环境 , 在求学和工作方面相比城市中产阶级的孩子有更大的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