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英雄的手,记住来时的路,1345份抗战老兵手印背后的故事( 二 )


“我们一直在想办法为抗战老兵留下一些印记 。 最开始想出影集 , 可是考虑到经费的原因 , 我们决定留手印 。 ”“湖南老兵之家”负责人老鱼说 , 留手印是既有纪念意义、又“花钱少”的方式 , “我们的经费很宝贵 , 每一分钱都要直接用在老兵身上 。 ”
2018年 , 老鱼带着1207份老兵手印来到四川 , 将它们捐献给建川博物馆 。 此后两年 , 收集老兵手印的努力仍在持续 , 如今 , “湖南老兵之家”已收集到1345个老兵手印 。
每一纸手印 , 都是一份荣光 。
牵手:给老兵的暮年增添温暖
志愿者苏苏脑海中 , 有个画面挥之不去:深秋的阳光里 , 96岁的老兵陈德兴坐在自家晒谷坪里 , 目光定定地看着志愿者们忙忙碌碌 , 一栋崭新的房子一点点垒高 , 他的身后 , 是因一场大雨而开裂的黄泥老屋 。
牵住英雄的手,记住来时的路,1345份抗战老兵手印背后的故事
▲老兵陈德兴在住院期间 。
2015年6月 , “湖南老兵之家”的志愿者在长沙县黄花镇银龙村寻访到96岁的陈德兴老人 。 他是国民革命军第88师的迫击炮连战士 , 这是电影《八佰》讲述的那支队伍 。
【牵住英雄的手,记住来时的路,1345份抗战老兵手印背后的故事】当时 , 陈老身患重病 , 家境贫寒 , 带状疱疹等疾病的折磨让老人痛不欲生 。 志愿者们将他从村里接出来 , 老鱼多方联络沟通 ,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陈老打开了绿色通道 , 为其诊治;短短一个半小时 , 志愿者为老人募集到17000多元善款用于医疗救治 。
住院的二十多天里 , 因为陈老家人稀少 , 请不起护工 , 志愿者们主动排班 , 轮流照顾陪护 。 值班最多的是年轻志愿者小林 , 她给老人喂水喂饭、洗脚擦身无微不至 。 陈老说 , 小林比亲孙女还要亲 。
与此同时 , 老鱼、苏苏、小林等人又想办法筹资 , 开始给一辈子没住过砖房的老人盖新房 , 打地基、搬砖头、运木材、搅砂浆……整整三个月 , 陈老坐在晒谷坪里 , 满怀希望地看着房子一点点“长”起来 。
可那天 , 却是陈老生命中最后一个夏天 。 在新房完工的前9天 , 陈德兴去世 。
今年8月 , 《八佰》上映 。 在电影院观众席上 , 老鱼泪流满面 。 他的泪点和大多数人都不一样——
电影中有个镜头 , 四行仓库得到一些物资补给后 , 有战士用一个猪腰子型的饭盒喝酒干杯 。 看到这 , 他的眼泪奔涌而出 , 止也止不住 。 他想起五年前 , 在陈老家中见过一个一模一样的饭盒 , 那是家徒四壁的房子里 , 唯一能与当年的德械师挂上钩的物件 。 “刮痕累累的军用饭盒 , 是陈老一生光荣时刻的见证 。 ”老鱼说 。
牵住英雄的手,记住来时的路,1345份抗战老兵手印背后的故事
▲老兵陈德兴使用过的饭盒 。
也是在2015年 , 老鱼和志愿者伙伴们从湖南出发 , 将病重的91岁老兵庹长发送回了老家重庆 。
1949年 , 军官易祥随国民党败退台湾 , 行前 , 他将妻子和一双幼子托付给自己的勤务兵、时年25岁的庹长发 。 易祥请求庹长发照顾其妻小 。
这一等 , 就是66年 。 易祥没能再回来 , 庹长发就在易祥的老家湖南邵阳县 , 照顾了易妻和两个孩子一生 , 终身未娶 。 直到2015年 , 病重的他告诉“湖南老兵之家”志愿者:“离家77年了 , 想回家看看 。 ”
“湖南老兵之家”面向社会征集了一辆房车 , 让庹老在路途中可以躺卧 , 车行600余公里 , 回到重庆彭水县 。 在路上 , 庹老告诉老鱼 , 老家门前有一棵很大的柿子树 , “小时候经常吃 , 如果能再吃一口 , 这辈子的心事就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