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改革推动市场各方归位尽责 注册制应持续迭代升级——专访上海证券交易所原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

见习采访人员 张淑贤
2020年是中国资本市场成立30周年 。 从1990年到2020年 , 中国资本市场从零开始 , 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资本市场 , 正在国际化道路上加速迈进 。
上海证券交易所原首席经济学家胡汝银先后任职上市公司、高校以及上交所 , 得以用多元化的视角观察中国资本市场 。
退休后的胡汝银依然牵挂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 近日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人员专访时 , 他表示 , 随着设立科创板并在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注册制 , 中国资本市场开始步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 在这一时代 , 围绕资本市场核心能力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 推进资本市场发行、上市、交易、信息披露、监管等关键性基础制度的系统配套改革 , 推动包括监管机构、交易所、投资者、上市公司等在内的市场相关各方按照现代市场经济专业分工要求归位尽责 , 各自以专业标准做正确、专业的事 。
“监管机构‘建制度 , 不干预 , 零容忍 , 守底线’ , 集中精力做好监管和通过适宜的改革与制度创新赋能资本市场核心能力建设;上市公司用好创新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价值 。 ”胡汝银表示 , 中国还应大力发展国内机构投资者 , 不断加大对国际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开放力度 , 不断提高投资者和中介机构的专业行动力 , 使进入股市的钱变成聪明、专业的钱 。 此外 , 科创板还应推出注册制试点的2.0版和3.0版等 , 不断迭代升级 。
资本市场实现多维度突破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今年是资本市场成立30周年 , 您如何评价中国资本市场30年来的发展成果?
胡汝银:中国资本市场众多领域实现了从0到1、从小到大的突破 , 上市公司的规模在全球仅次于美国 , 在新兴市场中位居第一 。 同时 , 30年来 , 中国资本市场还给全民普及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市场的游戏规则 。 之前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资产重组、资本运作 , 资本市场在全社会普及各种相关的现代金融知识的能力和效率 , 远胜任何大学 。
资本市场支持众多产业链上的一大批公司脱颖而出 , 成为行业NO.1 。 企业上市是一场马拉松 , 一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后 , 持续升级商业模式 , 最终成为行业龙头 。 比如 , 万科即是从白手起家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住宅开发专业公司 。 它们为行业内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
资本市场培养了一支初具规模且有一定竞争力的市场参与者队伍 , 包括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 , 私募基金、公募基金等专业投资者 , 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大类资产管理者 。 这为中国资本市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
法规制度建设和监管方面也有了非常大的突破 。 监管实践越来越与国际接轨 , 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 。
交易系统、清算系统等市场平台的运作技术、系统容量和安全性、可靠性都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
证券时报采访人员:在您看来 , 上市公司目前的公司治理有了哪些改进?
胡汝银:1997年 , 我在报纸上发表整版文章《中国需要公司管治革命》时 , “公司治理”对于整个中国资本市场 , 从立法者、监管者到实务从业人员 , 甚至理论工作者而言 , 都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术语 。 1999年 , 我们对几百家上市公司发放了公司治理调查问卷 , 并对中国上市公司现状进行专题研究 。 自2000年开始 , 我们组织了每年一度的“中国公司治理国际论坛” , 研究撰写并连续出版了年度中国公司治理专题报告 。 2000年11月2日在首届论坛上公开发布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治理指引(草案)》 , 正式拉开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制度建设和社会实践全面推进的大幕 。
20多年来 , 在大家的协同努力下 ,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取得了多方面的巨大进步 , 涌现出了一批治理出色的公司 。 但总体而言 , 不同上市公司的治理质量差异很大 , 一些公司的治理文化、价值取向、控制人的行为理念和企业治理机制比较糟糕 。 治理不善通常是那些问题严重的上市公司的一个共同的根本性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