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义乌吸管厂:禁塑令实施在即,老板们却陷入转型迷途……( 二 )


除了给客户发货 , 今年出口吸管的企业都多了项特殊工作——给客户寄口罩 。 李二桥告诉采访人员 , 只要客户没失联都是幸运的 , 至少先活下来 , 再想做生意 。
5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30台纸吸管机器、50多个员工、日产量可达500万支……宣传册上的数字显示 , 浙江安倩在吸管行业规模已不算小 。 而采访人员在车间现场看到 , 仅有几台机器和十几个员工在运作 。 机器运转的声音也不大 , 偌大的车间显得更加安静 。
目前周小玲的纸吸管仍以外销出口为主 , 不过随着禁塑令的实施 , 国内纸吸管市场无疑是周小玲翻身的机会 。 她准备成立专门的市场团队来拓展客户 , 拜访经销商、餐饮品牌商等 , 参加相关展会来宣传品牌 。
“目前效果怎么样?”采访人员问 。
“也很难 。 ”
“怎么说?”
“基本都已经有自己的固定厂商 , 所以我们也要一家家地拜访 , 送礼请吃饭什么的都是基本的 , 然后就是跟做杯子啥配套的厂商一起 , 让他们帮忙推荐我们 。 当然也有(客户)自己来找我们的 。 ”
实探义乌吸管厂:禁塑令实施在即,老板们却陷入转型迷途……
文章图片
周小玲的纸吸管生产工厂 图片来源:实习采访人员 舒冬妮 摄
公司产能是否排满过?周小玲没有直接回应 。 但她盼望 , 这次的禁塑令能让30台机器全部通上电 。
实探义乌吸管厂:禁塑令实施在即,老板们却陷入转型迷途……
文章图片
“我不看好纸吸管”
“春天已来 , 大家开春了”“吸管会慢慢好起来”“下半年将是卖方市场”7月下旬 , 近500人的纸吸管交流微信群一扫上半年的静寂 , 重新热闹了起来 。
实探义乌吸管厂:禁塑令实施在即,老板们却陷入转型迷途……
文章图片
纸吸管交流群从业者们直呼“春天已来” 图片来源:实习采访人员 舒冬妮 摄
不过有趣的是 , 在聊天记录中 , “工厂转型 , 便宜处理 , 几乎全新”等出售设备的信息也与之并存 , “我就一句话 , 今年为止 , 大家还是活下去就好了……所谓‘春天’ , 我只能笑笑 。 ”张勇军给纸吸管行业泼了一瓢冷水 。
同样不看好纸吸管的 , 还有另一家塑料吸管企业俊发吸管的创始人孔俊伟 。 “我2018年不做纸吸管 , 现在也同样不会做纸吸管 。 ”禁塑令下 , 孔俊伟依旧不选择转型纸吸管 。 “纸质吸管虽然可降解 , 但资源消耗多 , 并且卫生品质难以保证 。 ”
实探义乌吸管厂:禁塑令实施在即,老板们却陷入转型迷途……
文章图片
俊发吸管的生产工厂 图片来源:实习采访人员 舒冬妮 摄
2018年前后 , 孔俊伟也曾去纸质吸管工厂考察 。
“十个有八个是杂乱无章的 。 ”孔俊伟说 , 纸质吸管制作原料中包含油墨、胶水等 , 虽然是可食用级别 , 但仍有优劣之分 。 “当时一夜之间起来几千家工厂 , 都在做纸吸管 , 一塌糊涂 。 发霉、变质、脱胶 , 甚至里面长虫的都有 。 ”
孔俊伟是河南人 , 已经在义乌待了二十多年 , 一直在吸管行业闯荡 。 2015年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俊发吸管 , 主要生产塑料吸管 , 现在有近50人的规模 , 孔俊伟的微信朋友圈写着“中国吸管十强 , 争创世界品牌”的签名 。 企业发展不错 , 采访人员也能感受到孔俊伟的自豪 , 但谈及禁塑令下的转型 , 孔俊伟并没有十足的底气 。
实探义乌吸管厂:禁塑令实施在即,老板们却陷入转型迷途……
文章图片
俊发吸管的塑料吸管生产车间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孔俊伟要做的不是纸吸管 , 而是PLA吸管 。 “PLA”是聚乳酸简称 , 使用可再生植物资源(如玉米、木薯等)所提出的淀粉原料制成 , 是一种可再生生物降解材料 。 其外观及使用效果跟塑料吸管相似 , 是除纸吸管外 , 塑料吸管另一种常见的替代品 。
目前 , PLA吸管的一大问题在于原材料供给不足 。 孔俊伟告诉采访人员 , 塑料的原料成本是7千元/吨 , 而PLA的原料成本是4万元/吨 。 尽管纸质吸管的原料成本与PLA相当 , 但PLA的产量却没有纸质稳定 。 李二桥也提到 , 小的工厂连PLA的原料都拿不到 。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采访人员曾致电国内较大规模的PLA生产商浙江海正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被告知订单已排到明年 , 且价格还在飞速上涨 。 2019年年底PLA原料的价格是3万元/吨 , 现在已涨至5万元/吨 。
“如果禁塑令实行下来 , 我不可能将自己原来的客户拱手让人 。 ”孔俊伟已经将一半的机器换成了PLA吸管的生产设备 , 还以4万元/吨的价格购买了一批PLA原料 , 整个投入成本近500万元 。 尽管目前没有PLA订单和新的客户 , 孔俊伟还是毅然转型 , 作好了放手一搏的准备 。
实探义乌吸管厂:禁塑令实施在即,老板们却陷入转型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