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是父母的榜样示范 。
最理想的情况自然是家长自身通过榜样的作用去影响孩子 , 比如父母自己也爱阅读并且会分享阅读的喜悦和收获 , 这样的影响之下孩子不喜欢看书都难 。
但如果父母本身确实做不到(例如太忙了) , 那么每天拿出一点点时间 , 哪怕就是喝杯茶、喝杯咖啡的时间也可以 , 权当忙碌一天的休息 , 看一杯茶、一杯咖啡的时间书总可以吧?
文章图片
这个过程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参与 , 给他准备一杯果汁或者一杯奶 , 然后一支笔、一本本子(用不上没关系 , 先摆上) , 大人和孩子就这么安静地看几分钟总不是很难的事情吧?
最后是对孩子的行为肯定 。
无论孩子看了多少、收获多少 , 我们要给孩子“看书”的行为本身给予肯定 , 通过表扬他们“比上次看得更专心”“比上次看得时间更久”等这种带有积极心理暗示的且跟“过程”有关系的点给孩子们积极、正面行为的强化 。
文章图片
不用太苛求孩子一坐就能坐几个小时、几十分钟 , 哪怕孩子开始的时候只能坐在那里看5分钟的书也行 , 第二天我们可以挑战10分钟嘛 , 日子是很长的 , 孩子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在时间的加持下其结果都是很“恐怖”的 。
2、去功利化阅读
通过阅读会提高一个人的很多能力 , 这点是不需要有任何质疑的 。
但作为家长千万不要觉得孩子看点书或者看完几本书之后就一定会具备某些能力、提高某些能力 。
不得不说的是因为考试等诸多客观问题 , 使得我们很多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本身的重视根源就是为了“成绩” 。 初衷是这样的或者有这样的想法、目的也都没关系 , 但是在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耐得住性子 。
文章图片
可以明确告诉家长的是只要孩子初期的阅读习惯养成了、阅读能力提升了 , 那么后期即便是进行“功利化”的阅读效率也会更高的 。
例如随着孩子的理解力提升、梳理脉络能力的增强、提炼浓缩的水平不断提升 , 他们可以很快把一本书的“收获”捕捉到的 。
但这个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成的 , 也不是你教几次孩子就能掌握的 , 这个跟孩子的心理、大脑发育是密不可分的 。
文章图片
一般来说普通孩子能够达到这个程度最起码都得是四年级之后即10岁之后才有个“雏形” , 在此之前孩子读完之后的收获“不明显”是常态 , 会因为在这个阶段他们自身对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受制于生理、心理限制的 。
反而如果我们太过迫切希望孩子读完就必须获得对成绩提高有帮助的“收获” , 会破坏了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 。
把“读书”就当成“读书” , 而不是为了“考试” , 收获反而会更大 。
3、分享阅读收获
家长分享自己的收获本身会起到榜样的作用 , 同时也会让孩子相信阅读的好处确实很大——你看 , 不光是我有收获 , 就连爸爸妈妈读书之后也有收获……
而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收获远不止检验他们读书效果那么简单 。
文章图片
它会对孩子的归纳总结能力、表达的能力、分析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等都有很重要的积极影响 。
只要孩子的认识不存在巨大的偏差 , 那就不要强行改变孩子的认知 。
例如家长希望孩子阅读完之后收获A、B、C , 但偏偏孩子收获最大的却是D、E、F , 那么你觉得A、B、C是不是只能通过读这本书获得?如果是 , 你就进行补充就好 , 如果不是 , 那你又何必纠结于此?
对孩子的收获给予肯定会鼓励孩子继续阅读、继续思考的 , 而随着孩子的成长、能力的提升 , 很多即便是我们不说的收获 , 他们也一样能够获得的 。
文章图片
不要忘了我们的初衷是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 而不是为了让孩子通过阅读绕了一大圈来获得某些我们想让他们获得的“收获” 。
如果我们真的想让他们去理解、掌握那些“收获” , 又何必非要依赖“阅读”这个方式?
如果你真的很纠结“收获” , 那么下面“写的习惯”你就更好好思考一下了 , 因为“写”更多会侧重于“收获”——没收获也写不来 , 不是吗?
- 北大教授魏坤琳:上北大的孩子有很多并不幸福,根源和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确有关
- 家庭教育需要注意细节,家长的生命状态,很容易影响到孩子
- 【爱历史】秦始皇死亡之谜被揭开?郭沫若:被人用条3寸长的铁钉活活钉死的
- 家庭教育对孩子非常重要,家长的生命状态,很容易对孩子造成影响
- 家长的4种行为看似爱孩子,实则伤害孩子最深,你中招了吗?
- 宝宝说话发音不标准?别着急,很有可能是家长的问题
- 原生家庭,那些触动和影响你成长的瞬间?
- 致家长:挫折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 【历史故事】明明长的周正端庄,却偏要变得其貌不扬,朱元璋为何会有两幅模样
- 怎样教孩子听话?当家长的,需要学会用孩子的逻辑化解孩子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