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在柴静和丁仲礼院士地访谈中 , 丁院士的一番话振聋发聩:地球不需要人类的拯救 , 人类只是在拯救自己 。 地球经历过很多更极端地环境 , 刚诞生时遍地都是岩浆与喷发的火山 , 曾有过下了两三百万年的大雨 , 也曾气温升高到完全融化掉南北两极的冰面 。
所以人们对于环境的关心归根结底是在关心自己 , 而环境也对人类的社会活动影响深远 , 就有论调认为明朝亡于小冰期 。
【历史故事】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文章图片
冰川时期
地球的气温并不平稳 , 经常会出现原因不明的剧烈上升或者飞速下降 , 比如“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 , 造成大量生物灭亡 , 又比如早古生代大冰期 。 除了这种将整个地球物种分布重新洗牌的气候事件外 , 大大小小的其他事件也在接二连三的上演 。
尽管我们的历史书上并无笔墨 , 但竺可桢先生曾对此方面有过研究 , 从殷商末期到西周初年 , 从三国到西晋 , 从唐末到北宋初年 , 还有明末清初 , 分别对应着四次小的冰河期 。
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定 , 这四次冰河期也都对应着四次朝廷动荡 。 最近的便是明末清初的这一次 。 准确的讲 , 第四次小冰河期是从元朝开始 , 直到清初结束 , 而最寒冷的时候恰好是明朝末年 。
清朝的历史学家谈迁在《北游录》中记载 , 1653年他从杭州出发 , 11月7日到达天津 , 18日运河结冰 , 无法行船 。 他在北京居住到1656年 , 那年3月7日 , 运河开冻 , 他乘船返回杭州 。
【历史故事】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文章图片
谈迁
由此可见 , 顺治年间 , 运河每年封冻一百一十余天 , 比上世纪50年代 , 天气最冷的时候还要长 。 而在明末 , 崇祯即位后灾情不断 , 愈演愈烈 , 全国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 百姓民不聊生 , 秦晋、河洛、齐鲁、吴越全部出现大旱灾 。
在《阅世篇》中就记载 , 原本江西的柑橘是皇家贡品 , 家家种植 , 可小冰川时期 , 橘子全被冻死 , 农民也不敢再种 。 更往南 , 连珠江三角洲这种向来温暖之处 , 也遭遇了异常天气 , 频繁降雪 , 冻死牲畜 。
提起天气异常 , 气象学家竺可桢还发现明朝冬雷阵阵 , 十分诡异 , 因为这与一般气象规律并不相符 。 人类早期的社会活动中总结出了一些气象规律 , 乐府诗也曾用“冬雷震震 , 夏雨雪”来表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极低
【历史故事】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文章图片
竺可桢
但是从竺可桢的研究里却发现 , 明朝的冬雷现象十分频繁 。 之后 , 另一名气象学家王宝贯 , 根据竺可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 提出一个假说:冬天的雷雨是因为冷锋对流旺盛 , 冷锋对流本就较强 , 更容易造成雷雨 。
而冬雷滚滚 , 则代表着当年气温骤降 , 粮食必然减产 , 再碰上朝廷无能 , 自然引发社会动乱 , 内忧外患 。 明末本就朝廷的式微 , 赶上降温与旱灾 , 粮食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要 。
更不幸的是 , 万历崇祯年间 , 旱灾频繁的后果是连带着鼠疫也开始蔓延 , 这曾经在欧洲大肆屠杀的瘟疫 , 也在山西爆发 , 死亡人数可能达七百余万 , 人口下降百分之四十 。 只是看着这串数字来想象 , 就能感觉到当时的人间地狱 , 人人自危 。
【历史故事】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文章图片
王宝贯
明朝到底死在谁手里
明朝亡于小冰期自然不可靠 。 一个王朝的灭亡只能是因为自身的原因 , 从根子里腐烂的制度与昏庸的君王和奸邪佞臣 , 而小冰期只是推波助澜的手 。
气温降低导致粮食减产 , 百姓忍饥受饿 , 同时气温的变化又引发了旱灾 , 进一步导致粮食供应不足 , 而旱灾又引发鼠疫 , 导致人去其四 , 人口大量亏空 , 再加上朝廷昏庸无能 , 导致损失一步步加大 , 最终伤筋动骨 。
可哪怕是这样 , 明朝也坚持到了1644年 , 还要加上崇祯好心办坏事和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 这才导致明朝的灭亡 。
【历史故事】明朝亡于小冰期?气象学家:明朝冬天频打雷,违反气象规律,诡异
文章图片
吴三桂
甚至明朝的灭亡也不只能归责于崇祯和吴三桂 , 这是前几任皇帝将那些英明神武的先祖打下来的江山、积攒下来的底蕴都挥霍得差不多了 , 到了崇祯这一代已经积重难返 , 而且崇祯本人也并非雄才大略之人 , 明朝自然难逃一死 。
换句话说明朝气数已尽也没错 , 这气数并非指八卦五行阴阳学说里的气数 , 而是指明朝后期的土地兼并十分可怕 。 权贵沃田千里 , 百姓连个立锥之地都没有 , 更重要的是权贵阶层享有特权 , 可以免于向国家交税 , 而农民没了土地 , 更是无税可交 , 国家财政如同无源之水 , 越来越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