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公共通道,小巷的更新之困( 三 )


“后来我们意识到 , 光有前期的规划设计不够 , 还得考虑后续运维 , 最好由一个大物业公司统一进行空间管理 。 ”李定说 。
此后 , 李定担任徐汇西岸传媒港的总控设计 。 这一次 , 他吸取了经验 。 在开发主体众多的情况下 , 全区域空间开放共享 , 类似的案例在上海也不多 。
例如 , 项目中地下B2层、B3层有内部通道与城市市政道路形成一体化交通系统 。 B1层有一条由西向东、从云锦路直达滨江的商业人流动线 。 2F层贯通所有的地块及市政道路 , 形成超大平台 , 跨越龙腾大道直达江边 , 为市民提供亲切、开放、共享的城市空间 。 平台上的绿化也统一规划、设计和管理 。
能做到这一切 , 得益于西岸传媒港在土地出让文件中 , 写明了空间开放共享 。 尽管它的内部地块分属不同企业 , 但运维管理由一家公司统一进行 。 由此 , 业主们各自复杂的“公共通道”与“市政空间”之间 , 良好衔接 , 彼此打通 , 共享给市民 。
而世博B片区 , 如今也在不断优化 , 由相关机构牵头 , 正在协调空间的统一管理模式 。
实际上 , 商业主体对公共通道更有管理的积极性 。
比如幸福里 , 位于长宁区幸福路和番禺路之间 。 不到200米的小路两边 , 开满了各色文艺店铺 , 涵盖餐饮、服装、书店、咖啡厅等 。 咖啡厅、酒吧纷纷将桌子搬到门口 , 形成半开放式的经营空间 。
消费者在夏日晚风中品味美酒佳肴 , 白领、自由职业者们下班后在此约见朋友 。 还有专程到访的游人 , 来网红店铺打卡 。
这里原先是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的厂房 。 2016年 , 原先的封闭式厂房改造成如今的开放性潮流街区 , 并直接打通了番禺路和幸福路 。
以前 , 居民需要绕行到法华镇路才能转入番禺路 , 这一打通就节省了10分钟以上的步行时间 。 采访人员在现场看到许多头戴耳机、背着包的上班一族穿行其中 。
为了保障人们可以闲庭信步 , 公共通道实行严格管理 。 幸福里入口处的保安说 , 他们24小时值班 , 严格禁止机动车辆、单车入内 , 儿童自行车、滑板则准许入内 。
可以说 , 类似的好案例在上海滨江空间、商业空间里已渐渐达成共识 。 但居民区、多业主参与的公共通道 , 由谁统一管理 , 进行良好维护 , 还得换一种视角破题 。
公共通道的公共难题
公共通道这个概念 , 听来觉得陌生 。 它确实比较新 。
梳理政府相关信息 , 查阅专业论文如《一场关于公共通道的旅行——从理想的标准统一到现实的参差多态》等资料显示:2014年 , 在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中新增了公共通道的定义 , 主要为总弄、街坊路 。 它们有一些共性 , 如公共性、慢行主导、非市政权属 。
目前 , 公共通道从规划到落实有3条路径:城市更新、控规编制与局部调整、出让前评估 。
面对存量土地更新改造 , 《上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土地实施细则》(简称《细则》)增设了公共通道的容积率奖励 。 例如网红打卡地“上生新所” , 在更新改造过程中 , 把老厂区封闭的内部道路 , 设计为开放的公共通道 , 路人穿行其间 , 闲庭漫步 , 再现一片生机勃勃 。 但《细则》奖励力度不大 , 依次推出的案例不多 。
面对增量土地 ,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技术准则》(简称《准则》)奠定了公共通道划定的标准 , 把公共通道作为附加图则的管控要素 , 定义为“穿越街坊内部的、以人车混行或步行为主要功能的、路径式的公共空间 , 结合设置目的在规定时间内向社会公众开放” 。 内容已经细致到通道的宽度、端口、线型、贴线率等 。
面对待出让土地 , 《关于开展土地出让前规划实施评估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提出 , 土地出让前 , 就要把增加公共通道写入出让合同中 。 明确公共通道的宽度原则上控制在6—9米 , 以步行为主 , 满足应急救助通行 , 通道两端不得设置围墙 , 保持开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