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南朝刘宋当外交官,不容易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 , 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 ,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率六十万大军南侵 , 十一月 , 便包围了淮北重镇彭城 。 和之前“所过郡县 , 赤地无余”情形不同 , 北魏没有立刻攻城 , 而是遣使前来 , 炫耀示威 。
曾主管过外交事务、担任彭城使者的张畅和北魏使者李孝伯往来机锋 , 互不相让 , 谈笑之间 , 损人扎心 , 叫当时围观之人大饱了一顿眼福耳福 。
南北朝那会儿 , 外交可不容易 。
双方都觉得自己是正统 , 互相很是看不起 。 所以出兵打人家 , 双方都觉得自己是“兴义兵” , 理直气壮 。 一旦有机会交锋 , 还不得争个你死我活?战场上是短兵相接 , 生死搏命 , 外交场中 , 就是唇枪舌战 , 针锋相对了 。
【历史故事】在南朝刘宋当外交官,不容易
文章图片
(清)张廷彦《平定乌什战图》局部 。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但这争锋 , 也有讲究 。 语言太犀利 , 说不定哪天对方就率铁骑大军压境了;可一味迎合 , 岂不失我大国气度 , 丢了面子?因此说几分话 , 存几分意思 , 给对方几分脸面 , 无一处不讲究 , 对说话的人要求很高 。
一来 , 得胸有辞藻 , 博学多才 。 所谓上知天文 , 下知地理 , 中知人事 , 诸子百家 , 经传文史 , 诗歌艺术……知识面越广越好 。 但光有才学还不够 。 有些人满腹诗书 , 可惜拙于口舌 , 很难流利表达自己的意思 , 或者思维不够敏锐 , 在外交场上 , 不能应答、不能很快应答、回答不得体 , 自己没面子事小 , 更重要的是会让国家遭受侮辱、丧失尊严 。 所以对说话人而言 , 思维敏捷、伶俐巧辩不可或缺 。 然而 , 这还是不够 。 你还得声音洪亮 。
要求可真多!说完了吗?
还有一条重要指标——你得仪表堂堂 。
满腹诗书、机敏善辩 , 都是开口之后人家才知道的事儿 , 容貌举止 , 可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 。 你内在再出色 , 人看上去不挺拔 , 少威仪 , 甚至有些病恹恹的 , 难免备受轻视 。 更何况魏晋南北朝那个年代 , 人们极其看重容貌举止 。 一本《世说新语》 , 专门有一章讲容止 , 什么“何平叔美姿仪 , 面至白”;“王夷甫容貌整丽 , 妙于谈玄” , “有人叹王恭形茂者 , 云:濯濯如春月柳” , 都是望之心悦的美郎君 。
又要外在 , 又要内秀 , 一般人可做不了出使的事 。 派谁出使、沟通 , 国家也相当谨慎 。 譬如北朝出使的 , 基本是汉族的顶尖四姓 , 清河崔、博陵崔、范阳卢、赵郡李、荥阳郑;而南朝因为军事势力略逊北方 , 往往把文化当做外交强盾 , 选择的人才 , 不是才学风神顶尖、名重一时的俊杰 , 就是出身世家的门阀子弟 。
而出身吴郡张氏的张畅 , 无疑是最好的人选 。
张氏据说出自姬姓 , 是黄帝正儿八经的嫡姓子孙;祖上还有个鼎鼎大名的人物 , 汉代留侯张子房(即张良) 。
孙吴时期 , 吴郡张氏已成江东大族 , 有“吴四姓 , 张文、朱武、陆忠、顾厚”之称 , 但因为种种原因 , 吴郡张氏和其他三族比起来 , 在当地名望非常 , 政治上的参与度却不高 , 史书关于他们的记载也不多 。
步入南朝后 , 因为支持宋武帝刘裕代晋 , 吴郡张氏开始在庙堂上崛起 。 不但在朝中举足轻重 , 任五品以上官员的 , 名列第四 , 仅次于琅琊王氏、陈郡谢氏和吴兴沈氏 , 甚至刘宋一朝 , 人数远超陈郡谢氏和吴兴沈氏 。 族中子弟更是多才多艺 , 能清谈、擅音乐、懂书法、善文辞、通学术……人才辈出 。
因为这样 , 李孝伯看到来人是张畅 , 便笑:“久闻大名 , 如雷贯耳 , 今日一见 , 果然名不虚传 。 ”又赞他是“南土膏梁” , 家世显赫 。
不过 , 张畅能胜任外交人选 , 并不仅仅因为他的家世和才华 , 还和吴郡张氏历来传承的家学有关 。 尽管魏晋玄学兴盛 , 吴郡张氏也出了很多顶尖的谈玄人物 , 但吴郡张氏没有一味清谈、任诞 。 恰恰相反 , 无论政局如何变化 , 族中子弟都恪守儒家礼法 , 尤重孝悌 。
【历史故事】在南朝刘宋当外交官,不容易
文章图片
《张曹掾像》(张翰半身像)
譬如号称颇具名士风流的张翰 , “性至孝” , 母亲去世时 , 因太过哀伤而形容消瘦 。 张氏其他子弟 , 有人母亲生病 , 年仅十一岁 , 便彻夜照顾母亲 , 衣不解带;有人因父亲患有糖尿病 , 自己亲自结网 , 保证父亲早晚都能吃到新鲜的鱼(《陈书·列传第二十六·孝行·张昭传》);有人在父亲性命不保时挺身而出 , 被杀先亡(《梁书·卷第十六·列传第十·张稷传》);甚至还有人 , 因父母去世而哀痛至死(《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六·张敷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