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法家的“驭民五术”毫无可取之处?不吹不贬,它曾具备时代先进性

对于法家的“驭民五术” , 网上的说法好像都是从同一个渠道借鉴来的 , 用所谓的“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这种简单粗暴的词汇来指代却又不加合理解释 , 本身就是以偏概全、极度主观 , 容易对历史形成脸谱化、妖魔化的认识 。
【爱历史】法家的“驭民五术”毫无可取之处?不吹不贬,它曾具备时代先进性
文章图片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常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 , 法家、儒家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学派的目标很简单——为帝王服务 , 它们生来就是为统治者做参谋的;而两者最大的区别 , 就是实现目标的方式不同 。
儒家推崇的方式是由内而外的教化 , 即通过教育的方式 , 让人们主动遵守“礼制”——可以理解为守规矩 。 而所谓的规矩中 , 最大的一点就是接受、顺从贫富贵贱的阶级差别:“故制礼义以分之 , 使有贫富贵贱之等 。 ”儒家认为 , 如果没有阶级差别 , 社会就不可能稳定 。 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陌生 , 正是目前流行的“阶级固化” 。
而法家则完全相反 , 他们认为人性天生趋利避害 , 仅仅靠自觉性是不可能养成好的风气 , 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俩字:赏、罚 , 即用外力诱使人们遵守统治者制定的规矩 。 而且法家天生反对阶级固化:“法家不别亲疏 , 不殊贵贱 , 一断於法” , 没有亲疏贵贱、地位高下 , 一律按照根据法规办事 。
【爱历史】法家的“驭民五术”毫无可取之处?不吹不贬,它曾具备时代先进性
文章图片
对于儒家的那一套 , 法家则是发自内心的不屑一顾 , 《商君书》里有一句名言:“仁者能仁于人 , 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 , 而不能使人爱 。 ”
韩非子同样一针见血:依靠贤者治国当然不错 , 但一百年能出一个大贤吗?但精通法律的官吏 , 却能随时实现“量产” 。
因此 , 基于以上逻辑 , 法家建立起了一整套的治国体系 , 通过商鞅变法得到了首次全面实践 , 并在随后上百年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 , 支撑秦国由西陲的夷狄之国迈向一统天下之路 。 相比较之下 , 一直到汉武帝即位前 , 儒家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几乎没有获得任何地位 。
但任何政策都有时代局限性 , 商鞅变法的所有目标 , 都是为了富国强兵;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着眼点有二:崇君权、促耕战 。 也就是强化帝王的集权 , 把人们捆绑到农、战这两大主业上来 。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 , 自然需要一定的手段 。 后世学者根据《商君书》中的阐述 , 把它归集为两大方面:第一项是“壹民”理论 , 第二项就是胜民(制民)五法 , 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驭民五术” 。
【爱历史】法家的“驭民五术”毫无可取之处?不吹不贬,它曾具备时代先进性
文章图片
壹民 , 指的是对全部国民要统一管理、统一赏罚、统一教化 。 君主奖赏、惩罚一个人 , 只有一个参照标准:他对国家的贡献 , 不能因为任何个人的喜好、关系的亲近来破坏这一原则 。 《商君书·壹言第八》中有这么一句话:
上开公利而塞私门 , 以致民力;私劳不显于国 , 私门不请于君 。
君主把在政权中上升的渠道公之于众 , 那就是对国家的功劳;为私人效力并不能让一个人获得富贵 , 君主本人也不接受任何私人请托 。
只要你为国杀敌、耕种 , 即使原本是个出身底层的农民 , 也能获得相应的嘉奖、赏赐 , 按级别逐渐升迁;但如果你对国家毫无贡献 , 就算出身于王室勋贵 , 不好意思 , 权位也轮不到你 。
同样的 , 法令面前人人平等 , 无权无势的老百姓只要守法 , 就能得到保护;王公贵族如果犯了法 , 那也得依律遭受惩处(秦孝公的哥哥公子虔被割掉鼻子就是典型案例) 。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让秦国脱胎换骨、以一敌六 , 正是以这种统一赏罚的手段 , 完全打破阶级藩篱 , 调动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 , 从而产生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
【爱历史】法家的“驭民五术”毫无可取之处?不吹不贬,它曾具备时代先进性
文章图片
相对于以往那种阶级森严的贵族政治而言 , 法家的理论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 让旧贵族无法依靠特权剥削百姓 , 也让无数出身底层的人们获得了出人头地的机会 。
但在具体执行手段上 , 法家则体现出时代局限性 。 具体而言 , 就在于胜民(制民)五法 。
方法一:以弱去强 , 以奸驭良 。
这里的弱和强 , 不是指身体状况 。 弱 , 指的是遵守秩序、服从国家法令、安分守己;强 , 就是那些跟制度、政府对抗的行为 。 一个国家守规矩的百姓多了 , 就能令行禁止、实现富国强兵;反之 , 则会一盘散沙 , 混乱不堪 , 越来越弱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