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司马光砸的到底是不是缸,为何被学者反驳?

【爱历史】司马光砸的到底是不是缸,为何被学者反驳?
文章图片
提起中国著名的历史经典 , 恐怕很多人心中最耳熟能详的两部著作 , 就是《史记》和《资治通鉴》 。 巧合的是 , 这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司马家的后人 , 一位是司马迁 , 而另一位是司马光 。
提到司马光 , 或许比起他所著的《资治通鉴》 , 儿时拯救溺水孩童的事件流传得要更广一些 。 年少的司马光在面对小朋友跌入缸中 , 生命危在旦夕之际挺身而出 , 凭借冷静的思考和过人的勇气 , 打破缸壁 , 救下了一条宝贵的生命 。
【爱历史】司马光砸的到底是不是缸,为何被学者反驳?】然而人们都只知司马光救人 , 那么被救的那个小孩是谁?有人说他日后位居宰相 , 那为什么从未被小学授课老师提起过呢?
【爱历史】司马光砸的到底是不是缸,为何被学者反驳?
文章图片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生于北宋真宗时期 , 原籍山西 , 生于河南 。 他的父亲虽然是个县令 , 但却交友广泛 , 在文士圈子中很吃得开 。 他在小时候就显示出过人的聪慧 , 六岁起开始跟随父亲读书 。
司马光在学业中刻苦努力 , 还是第一个提出“日力不足 , 继之以夜” , 也就是“熬夜”概念的人 。 虽然年纪不大 , 但他的言行举止却很早熟 , 周围的人都说他待人接物像成年人一样 , 日后必有很大的出息 。
令大家没想到的是 , 不久后司马光就作出了一个更让人钦佩的举动来 。 在他七岁时的一天 , 正和一群小伙伴在院子里游玩 , 院子里当时有一个大水缸 , 里面存满了水 。 处于好奇心 , 一个小孩子想看看比自己高的水缸里 , 装的是什么东西 。
【爱历史】司马光砸的到底是不是缸,为何被学者反驳?
文章图片
于是他爬上缸沿 , 把头伸到里面观察 , 一不留神 , 这个孩子从缸口跌入其中 , 他只好大声求救 。 忽然出现的危机 , 吓坏了一起玩的孩子们 , 当大部分孩子慌张无措时 , 司马光通过观察思考 , 想出了用石头砸坏缸壁 , 而不是推倒水缸的巧妙方法 , 溺水的孩子也得救了 。
对于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 , 现代人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 其中关于“司马光砸的到底是不是缸”这个问题 , 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 比如知名的学者 , 收藏家马未都就曾经提出 , 北宋时期并没有“缸”这种器具出现 , 而应该是“瓮” 。
不过这个观点很快就被其他学者反驳 , 并从古籍中寻找出证据 , 早在《史记》中就有了“醯酱千缸”的字样 。 可见故事中记载的不是瓮 , 而确实应该是缸 ,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 在历史研究中严谨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
【爱历史】司马光砸的到底是不是缸,为何被学者反驳?
文章图片
与王安石的政治分歧
虽然在后世 , 司马光的童年壮举被广为传颂 , 但当时这件事并没有传开 。 反而是关于他在随父亲上任途中 , 剑斩巨蛇的传说更有人气 。 可见同样是描述勇气 , 比起普通的救人事迹 , 斩杀猛兽的故事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
就这样 , 因为童年的所作所为 , 也为司马光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 自他二十岁考中进士 , 一路青云直上 , 直到他的母亲和父亲相继去世 。 为了为父母守孝 , 司马光辞掉官职 , 回到家乡丁忧 , 同时也开始大量读书 , 反思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 。
【爱历史】司马光砸的到底是不是缸,为何被学者反驳?
文章图片
不久后 , 因为父亲友人庞籍的举荐 , 司马光奉旨来到京城为官 。 从这个时候开始 , 他也开始了在权力中心宦海沉浮的人生 , 此时他的仕途全维系在庞籍身上 , 因为庞籍深受皇帝信任 , 成了朝廷用兵的主要决策者 。
所以司马光也顺理成章的在庞籍手下 , 成为了为他出谋划策的一个谋臣 。 然而因为当时朝廷的腐败和军队的积弱 , 北宋的军队在和西夏军的战斗中一败涂地 , 庞籍也受到了株连 , 不得不辞官归隐 。 但好在受到他的保护 , 同样有责任的司马光却没有受到追究 。
宋神宗即位之后 , 因为年轻气盛 , 他醉心于推行新法 , 改革吏治 。 而作为变法的代表人物王安石 , 也成为了当时红极一时的政治人物 。 本来司马光与王安石是旧时好友 , 但却因为变法产生了分歧 。
【爱历史】司马光砸的到底是不是缸,为何被学者反驳?
文章图片
比起王安石锐意进取 , 开拓财路的作法 , 司马光主张缩减开支 , 休养生息 。 因为皇帝对新法的重视 , 任何对于变法不满的大臣都会受到贬斥 。 司马光一见朝廷的风向不对 , 所以干脆提出到地方做官 , 避开朝廷的风雨 , 也可以继续《资治通鉴》的编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