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北宋时期 , 中国的经济与文化都迈向了封建时期的巅峰 。 虽然北宋在经济与文化上有着很多的辉煌成就 , 但人们关于这个朝代更加直观的印象是——文弱 。 究其原因 , 这种印象的起源和北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 , 往往都是处于弱势的表现脱不了关系 。
且不说在北宋北方长年作为达摩克利斯之剑的辽国 , 也不说后来覆灭了北宋的金朝女真政权 , 就连领土与人口远远不如北宋的西夏 , 也在与北宋的战争中多次击败宋朝军队 , 不仅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 还获得每年来自北宋的“岁币”的红利 。 成为了北宋与辽国之间的第三方势力 。
我们今天要讲到的好水川之战 , 就是北宋与西夏作战中的一次著名的战役 , 在这一战中北宋当然也没有扭转给人们在对外战争中的弱势形象 。 此战宋军大败 , 死伤过万 , 大量军事将领阵亡 , 领军的主帅夏竦被贬河中通判;副帅韩琦上书请求朝廷治罪 , 被贬秦州知州;作为主将之一的范仲淹 , 则被贬到了耀州担任知州 。
文章图片
不过 , 我们要知道 , 韩琦、范仲淹二人可是文官中少有的能够指挥战役的人才 。 在当地甚至有一首《边地谣》这样称赞二人:“军中有一韩 , 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 , 西贼闻之吓破胆 。 ”范仲淹甚至被西夏称赞为“小范老子” , 认为“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 。 ”那么 , 在如此强大的国力下 , 以及两个如此优秀的主将的领导下 , 为什么北宋还是输掉了这场战役 , 损失惨重呢?
笔者认为 , 原因有二:
其一 , 高级领导层对于作战的意见不统一 。 我们都知道 , 当要做一件事情时 , 如果一群人的意见无法统一 , 那么难免的会影响这件事的完成效率和成果 。 但是 , 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领导军队、指挥作战的主将们身上 , 那么情况就会更为严重 。
而在好水川之战中 , 意见最不统一的恰恰就是两位最为优秀的主将——韩琦与范仲淹 。 范仲淹认为 , 宋军虽然人多 , 但缺少精兵强将 , 战斗力差 , 西夏境内山川险恶 , 沙漠广袤 , 不宜贸然深入 。 韩琦则认为 , 在西北逐路设置重兵把守 , 会分散军力 , 如果遇上敌军会不容易对抗 , 如果一同出兵 , 一鼓作气 , 乘着敌军骄惰(不久前的三川口之战北宋大败给西夏 , 仁宗因此换韩、范二人上阵) , 那么一定能击败他们 。
由于两人一攻一守 , 意见正好相左 , 且各有各的道理 , 导致宋仁宗在两人的作战方案上态度摇摆不定 。 他先是与主要大臣商量后 , 决定采用韩琦的主张 , 下诏命鄜延、泾原两路宋军同时进兵 , 于次年正月入讨西夏 。 不过 , 经过范仲淹的劝阻 , 他折中了一下 , 让韩琦负责泾原路主攻 , 范仲淹则负责鄜延路担任招纳、牵制的任务 。
文章图片
于是 , 就在宋朝内部关于出击进攻还是应该坚壁自守的时候 , 李元昊趁机南下攻宋 , 韩琦主动出击的计划就此落空 。 而范仲淹与韩琦的主防与主攻的争议 , 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后来北宋与西夏战争的主动性 。 以至于迎战有些过于仓促 , 而导致被西夏设计 。
其二 , 领军将领的冒进 , 被西夏诱敌深入 。 在西夏攻宋之后 , 韩琦不顾范仲淹劝阻 , 执意派出环庆副都署任福率军万余人 , 并令泾原路驻泊都监桑怿 , 铃辖朱观、泾原都监武英、行营都监王珪各率各其部 , 随同作战 , 宋军自镇戎军抵羊隆城 , 到了西夏境内后 , 伺机击败西夏 。
而任福却没等到所有人马到齐就出发了 , 以桑怿为前锋 , 一直到了怀远城各军才聚齐 。 而在怀远城 , 正遇上镇戎军与西夏作战 , 杀死几千西夏军队 , 西夏不断在增援 。 任福也赶到了当地进行支援 , 但西夏趁机假装战败 , 结果任福果然上当 , 紧随其后 。 而西夏军则向着好水川主力集结的地点跑去 。
文章图片
任福孤军深入 , 偏离了之前韩琦与之定下的行军路线 。 而李元昊在听到宋军追来的消息后 , 早已设下伏兵 。 等任福追到好水川 , 便被李元昊的军队伏击 。 任福军长途追击 , 早已人困马乏 , 而李元昊军则是以逸待劳 。 两军激战三个时辰 , 宋军便溃败下来 , 战死10300余人 。 而任福、桑怿、刘肃、武英、王珪、赵津、耿傅等将领无一幸存 , 宋军几乎全军覆没 , 仅逃出千余人 。
- 【历史故事】《忧危竑议》中的“续妖书案”是怎么回事?
- 【爱历史】《封神演义》阐教十二金仙全部没了金仙修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历史故事】《山海经》中的僵尸是怎么回事?
- 【历史故事】南宋官窑青瓷簋鉴赏
- 【历史故事】蒙古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 【爱历史】蒙古大军攻破襄阳后,耶律齐为什么没有投降?郭芙的结局又如何?
- 【爱历史】孙歌先生《历史与人》:李贽与鲁迅的相似点
- 【爱历史】三国演义中,颜良为何被关羽一回合击败?
- 【历史故事】南京一座奇特建筑,曾与长城齐名,如今被吐槽成最丑建筑
- 【爱历史】郭沫若渴望挖掘明定陵,却遭国家拒绝,原因震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