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鹰|德国航母沉没记:面对不会动的靶船,苏联一个团的轰炸机丢尽脸面


全球鹰|德国航母沉没记:面对不会动的靶船,苏联一个团的轰炸机丢尽脸面
文章图片
全球鹰|德国航母沉没记:面对不会动的靶船,苏联一个团的轰炸机丢尽脸面
文章图片
全球鹰|德国航母沉没记:面对不会动的靶船,苏联一个团的轰炸机丢尽脸面
文章图片
全球鹰|德国航母沉没记:面对不会动的靶船,苏联一个团的轰炸机丢尽脸面
文章图片
全球鹰|德国航母沉没记:面对不会动的靶船,苏联一个团的轰炸机丢尽脸面
文章图片
全球鹰|德国航母沉没记:面对不会动的靶船,苏联一个团的轰炸机丢尽脸面
文章图片
全球鹰|德国航母沉没记:面对不会动的靶船,苏联一个团的轰炸机丢尽脸面
文章图片
全球鹰|德国航母沉没记:面对不会动的靶船,苏联一个团的轰炸机丢尽脸面
文章图片

纳粹德国建造的航母“齐柏林”号 , 在二战结束时自沉于什切青 , 随后被苏军打捞上来 。 此后 , “齐柏林”号的结局在西方史料里被乱写一气 , 比如写成“在苏军拖回国的途中因事故沉没” , 国内一些书刊多年前也照抄这些讹传 。

冷战结束后 , “齐柏林”号的结局也被俄罗斯解密:这艘航母作为战利品 , 被苏联当成了靶舰 , 于1947年8月16日-17日被击沉 。 这次打靶行动 , 为苏联海军如何“击沉航母”提供了大量实验数据 。
沦为C类舰船 , 成为靶舰

西方史料关于“齐柏林号沉没于前往苏联途中”的杜撰 , 主要来自于德国海军上将鲁格的说法 , 而后者也只是在当时瞎猜 。 事实上 , 苏联当局曾经向西方通报过“已击沉齐柏林号” , 但没有描述过更多细节 , 导致西方展开各种不负责任的胡思乱想 。
事实上 , 苏联将德国航母改为靶舰 , 完全遵循了苏美英三方海军委员会的协议 , 后者是战后为了分配德国舰队而设立的 。 当时可以分配的德军舰船包括了重型巡洋舰1艘、驱逐舰13艘、雷击舰17艘、潜艇30艘、扫雷舰132艘、护航舰17艘、防空舰炮舰8艘、鱼雷艇89艘、扫雷艇144艘和辅助船只2100余艘 , 苏联获得了其中的155艘军舰和500余艘辅助船只 。
在这些战利品舰船里 , 按照状态完好情况分为了A、B、C类 , 其中C类是沉没、损坏或未完工的船只 。 根据三方海军委员会协议 , C类舰船将在规定时间内作拆除或沉没处理 。 而没完工的“齐柏林”号航母 , 就被定为C类 , 舰名被改为“PB-101” 。 尽管如此 , 苏联仍然进行了评估 , 探讨这艘航母能否完成建造的可能性 。

不过在1947年3月19日 , 苏联政府颁布了第601-209号法令 , 决定销毁所有缴获的前德国C类船只 , 以满足三方海军委员会的协议 。 在当时苏联海军司令部的建议下 , 这些准备报废的舰船被用来进行试验来研究战斗生存能力 。 这样 , “齐柏林”号航母的命运只剩下充当靶舰的选项 。
“齐柏林”号航母的最后目的地

“齐柏林”号在什切青(斯德丁)被苏军俘获时 , 状态已经十分糟糕 。 德国人在投降前将这艘航母爆破 , 座沉在港内 , 但是“齐柏林”号在水中保持了端正的姿势 , 仅有0.5度的倾斜度 , 舰体也大部分暴露在水上 。
1945年8月17日 , 苏联海军对“齐柏林”号(PB-101)的破损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 。 当时 , “齐柏林”号的所有涡轮机、辅助锅炉和发电机都被德军炸毁 , 水密舱壁也被破坏 , 螺旋桨则被拆掉放置在飞行甲板上 。 整条舰体的表面有36个大约1.5x1.0米的弹孔 , 水下部分有0.8x0.3米的孔洞和一条0.3米的裂缝 。
苏联人为了将航母浮起来 , 首先要修复舰内的水密舱壁 , 共密封了10个横向舱壁和12个纵向舱壁 , 然后焊接所有水上孔洞和损坏的舷窗 。 由于工作量很大 , 加上时间不足 , 航母甲板受损的水密性就没有完全修复 。 经过抽水 , “齐柏林”号成功上浮 , 最终“停在”只有7米深的什切青港内 。

随后 , “齐柏林”号航母(实际仅仅是一个空壳平台)被拖曳到了德国的斯维慕德港 。 1947年8月14日下午 , 多艘拖船将“齐柏林”号(PB-101)带到了斯维慕德的外部锚地 。 8月15日 , 拖船又将这艘靶舰拖向了它的最终目的地:斯维慕德港外一个约10平方公里的海上靶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