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网|藏在中国戏灵魂里的处世传承,李楯( 四 )
这短暂的学戏时光结束后 , 李楯再见到阎先生 , 已是“文革”后 , “阎先生已经瘫痪 , 为我录有《叫关》《小显》和《监酒令》的部分 , 还有其他一些小生戏的唱 。 ”
李楯在学京戏的同时 , 还是俞平伯等发起成立的“北京昆曲研习社”(下称“曲社”)小社员 。 曲社的活动包括日常拍曲、唱曲 , 同期(清唱)和彩唱 , 以及相关的研究和讲座 。 每周的两次活动 , 其中一次在俞平伯家中 。
当时的曲社 , 是个包容度很大的环境 。 “不管你是大人物还是小百姓 , 到了曲社 , 大家就是为了一个爱好——戏 。 我在曲社有个好朋友 , 用现在的话说 , 他就是个城市平民 , 先是在肉联厂工作 , 不爱干 , 就调到医院 , 结果分在太平间 , 负责抬尸体 。 可他不光爱戏懂戏 , 诗也写得好 。 ”李楯说 。
当然了 , 在曲社也能见到不少大人物 。 1956年至1963年 , 参加曲社活动的 , 除俞平伯、项远村、袁敏宣、周铨庵、张允和、朱家溍等曲社的发起人和昆曲爱好者外 , 还有当时的北方昆曲剧院院长韩世昌、上海昆剧团团长俞振飞、中国京剧院副院长马少波等诸多专业京、昆剧人士 。 此外 , 来参加活动的也不乏大学校长、教授 , 还有沈从文、欧阳予倩等文化界、学术界名人 。 曲社的活动在1964年因“文革”停止 , 直到1979年恢复 。
在李楯眼里 , 唐诗、宋词之后 , 戏就是“最中国”的抒情方式 。 人是需要表达、需要宣泄的 ,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 戏 , 就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表达方式 。 戏台子上一桌两椅 , 就可以唱尽乾坤 , 百年身、千秋笔、儿女泪、英雄血 , 全在戏里 。
“所以中国人打小儿就知道看戏时看的是什么、不是什么 。 台上的和台下的心中默契 , 演员可以随时‘出戏’替观众表达感受 , 观众也可以随时参与甚至上台来一段儿 。 这种互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表达与沟通 , 这是现代剧、影视剧所难以做到的 。 ”李楯说 。
“人们总以为用‘文言文’写成的《牡丹亭》《长生殿》是贵族、文人雅士的艺术 , 殊不知就在几十年前的河北农村、江南水乡 , 不识字的农民们就不但懂 , 而且代代相传 , 很多人都会演唱 , 不逊于职业演员 。 文化大家王元化说过一句话 , 我觉得非常有同感 , 大意是 , 剥离开政治、时代的因素 , 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观念、为人处世的态度 , 是应该能够传承下来的 。 在我看来 , 中国戏 , 正是传承这种观念和态度的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载体 。 ”
文/本报采访人员张楠
素材及图片提供/李楯
- 史事回顾地|现在却是外国国名,战国七雄中国号唯一没有被后世重复使用
- 金台资讯|把“文物”带回家,高清:来服贸会感受文创浓浓中国风
- 洪都烟客|中国历史上的战将奇迹!,春秋战国之战神白起:乱世最杰出之将领
- 奘灵|中国最美压寨夫人:用电脑技术还原她18岁模样,美貌惊艳众人,
- 四川省|中国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军队,内战时不堪一击,抗战时却屡立战功
- 杨再兴|中国史上能以一敌百的猛将,仅有3位,榜首曾3次百人斩
- 中国艺术|当代竹王、著名国画家阮成森作品欣赏
- 爱豆一家亲|其实才是对中国疆域贡献最大的朝代,大家都瞧不起的一个朝代
- 阿培谈历史|明和清到底谁该对此负责?,中国近代发展的落后
- 日军|日本侵略大半个中国,唯有8个省从未沦陷,其中一省你可能没听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