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美团的盈利之道:向每个中国人收一块钱( 三 )


美团这样分类的好处是把不同工作态度的员工加以区分 , 那些积极性不高 , 只想找份稳定工作的人可以去做专送;那些不怕辛苦、只想多赚钱的人和空闲时间多、想赚外快的人可以去做众包 。 自由选择 , 各取所需 。
当然 , 只靠这样还不足以把成本降下来 , 因此还要从奖惩机制上下手 。
美团对派送超时的骑手是有惩罚的 , 力度视加盟站和超时程度具体情况而定 , 一般在10-50元范围内 , 如果有顾客投诉还有额外处罚 , 100-200都有可能 。
如果一个普通骑手每个月都不犯错 , 那么他的收入一定相当可观 , 但实际操作起来几乎不可能做到 。 外卖员属于服务业 , 是要和人打交道的 , 难免会遇到不通人情的、无理取闹的顾客 , 随手一个差评绩效就有影响 。
更何况 , 送外卖途中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 且不说交通事故 , 光是下雨就影响配送速度 , 一个打滑可能就把顾客的汤弄撒了 。 而且有的超时是店家出餐慢导致的 , 最后还是要算在骑手头上 。 一来二去 , 每个月总要被扣不少钱 。
此外 , 美团骑手的电动车、保温箱、工服都是要他们自己买的 , 这又是一笔固定的支出 。
即使制度如此苛刻 , 每年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涌入这个行业 , 美团永远不缺劳动力 。 原因很简单 , 外卖员的门槛还是太低了 , 你不做自然有别人做 , 骑手没有议价权 。
总而言之 , 虽然看上去美团用工成本很高 , 但实际上骑手带来的收益是要远高于他们拿到的工资的 。 对于美团而言 , 省到就是赚到 , “向每个骑手收一块钱”的目的算是达到了 。
向每个用户收一块钱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 不管商家、平台、骑手之间如何博弈 , 最后还是要由用户买单 。
在美团外卖成立之初 , 是想尽办法讨好用户 , 什么满减、新用户立减、活动优惠……一长串项目减下来 , 经常花几块钱就能吃一顿外卖 。 笔者记忆中 , 甚至有一块钱买到原价20元外卖的离奇经历 。
美团当时敢下血本 , 一是因为手头确实有点钱 , 二是因为自身比饿了么入局晚 , 作为后来者必须花更多的成本才能追上前者 。
2014年9月 , 大学开学 , 美团进军校园市场 。 当时美团的优惠是新用户立减3元 , 而饿了么的优惠则新老用户均减3元 , 打着打着美团觉得饿了么订单优势大 , 扛不住 , 也阶段性调整成新老用户立减3元 。
开了这个头 , 就收不住了 。 看到美团效仿 , 饿了么随即改成立减4元 , 美团外卖跟进 , 改成4.5元 , 饿了么改成5元……像拍卖一样 , 不停加大优惠力度 。
校园商家有限 , 多的五六十家 , 少的十来家 , 配送能力也有限 , 如果商家一天只能提供40份外卖 , 一个平台占了35份 , 商家就敷衍量少的另一个平台 。 用户用多了 , 发现你订单量少 , 体验差 , 就会放弃 。 所以 , 价格战不得不打 , 这一打就是一年 , 从大学校园打到大街小巷 。
后来 , 美团渐渐觉得这么烧钱不是个办法 , 便尝试逐渐减少优惠 。 试了一段时间发现减少用户带来的损失 , 要远小于原本补贴带来的成本 。 而对手饿了么也发现了这个现象 , 就跟着减少优惠活动 , 于是慢慢地价格又回到最初的起点 。
然而 , 价格虽然上涨了 , 用户依旧离不开外卖平台 。 人都是有惰性的 , 一旦习惯了便利的生活 , 就不想再回去了 。 就像用惯了流畅的4G网的人 , 不会为了省几十块钱回到3G时代一样 , 点外卖已经成了固定的生活方式 。 而且 , 随着平台在市场的深入 , 已经鲜有卖家提供自主配送了 , 即使想绕开外卖平台点也找不到路子 。
此外 , 为了留住部分对价格敏感的用户 , 美团也推出了一些没那么容易得到的补贴活动 。 比如分享好友、做任务领红包之类 。 再加上美团会员的种种优惠 , 核心用户也基本留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