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陈庆之北伐黄河浮桥为何屡次被毁?

“名师大将莫自牢 , 千军万马避白袍 。 ”这句童谣说的就是陈庆之了 。 陈庆之北伐的故事早已为人所熟知 , 上一篇文章已经分析了陈庆之所部为何战斗力如此强悍的秘密 。 文章主要还是从当时的军事制度、战术实施、部队编成入手 。 对于陈庆之本人并未多加笔墨 。 这篇就从一个侧面来看看陈庆之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 这就是陈庆之北伐中的最后一战 , 河阳之战 。
一、孟津
洛阳 , 在古时候号称“天下之中” , 位于河南西北部的三川河谷之中 。 处在中条山、崤山、熊耳山、伏牛山和嵩山之间 , 黄河、伊河和洛河三水环绕 , 从先秦一直到隋唐都是天下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
在洛阳周围 , 潼关霸崤函之险 , 为洛阳西方门户 , 通关中;虎牢居嵩山北麓与黄河之间的通道 , 为洛阳东方门户 , 通山东;伊阙阵龙门 , 守嵩山与熊耳山之间伊河河谷通道 , 为其南方门户 , 通汉江平原;孟津阻其北 , 扼黄河渡口 , 通河内、河东、河北;东南还有广成关(今临汝西)和轩辕关(今巩义西南)控制由汝河及颍河方向通道 , 通黄淮平原 。 所以占据洛阳 , 足以断天下之腰脊 , 战略地位之显赫 , 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
而作为洛阳北方门户的孟津 , 是中国历史上一重要地名 。 昔日武王伐纣 , 与800诸侯会于此地而闻名 。 所谓津 , 即渡口 。 孟津 , 即黄河上最重要的渡口之一 。 《禹贡》称:“孟为地名 , 在孟置津 , 谓之孟津 。 ”具体位置在洛阳以上 , 地处中原 , 是洛阳所在三川河谷北方的重要隘口和通行要道 。
【爱历史】陈庆之北伐黄河浮桥为何屡次被毁?
文章图片
从孟津北上 , 可直通太行八陉之一的天井关 。 对于控制洛阳来说 , 天井关极为关键 。 因为山西这个地方有“表里山河”之谓 , 可利用太行山对河北、河南地区成形胜之势 。 如果天井关被山西方面控制 , 河内及孟津就会受到极大威胁 。
即从战略上讲 , 洛阳对山西方面的防御应该成三线 , 第一线为天井关 , 第二线为河内 , 第三线为孟津 。
如果天井关、河内等地不在洛阳方面控制之下 , 那么从战术上讲 , 在孟津以北应有一桥头堡 , 以保障孟津渡口安全 , 这就算河阳之地 。
二、河阳之地
洛阳北邻黄河 , 较为开阔 , 看起来这个方向最难防御 。 但是孟津这一段的黄河 , 向来风波险恶 , 船只在此很容易倾覆 。 所以此段亦可称为天险 。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 洛阳最重要的作用是天下之枢纽 。 而并不是把洛阳作为一个防御要点来看待 。 那么要使南北交通顺畅 , 仅仅一个孟津渡口是不方便的 。 所以晋武帝时的名臣杜预提了一个建议 , 修筑黄河浮桥 。 虽然遭到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 但在司马炎的大力支持下 , 这座黄河浮桥在公元274年10月修筑成功 。 从此 , 黄河南北的交通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
在太平盛世 , 这种重大工程自然意义非凡 。 可是要是在乱世 , 那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 偏偏西晋是个短命王朝 , 不但短命 , 还带来了历史上北中国最大的动乱 。 在这种情况下 , 这座黄河浮桥屡次被毁 , 一直到公元493年 , 强大的北魏再次具备了修筑浮桥的环境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从平城迁都洛阳 , 再次修筑黄河浮桥 。 桥修成后 , 马上显示出巨大作用 , 拓跋宏近百万人的队伍 , 仅用两天就通过了黄河 。
【爱历史】陈庆之北伐黄河浮桥为何屡次被毁?
文章图片
不过北魏深知山西方向和天井关对洛阳的重要性和威胁性 。 此时的北魏虽然国力鼎盛 , 但亦未雨绸缭 , 这是考虑国都安全的题中之义 。 拓跋宏迁都之后马上命令在北岸修筑了一座城池以保卫黄河浮桥北端入口 , 这就是著名的“河阳三城”中的北中城 , 又叫河阳城 。 这就是在第一大点中说的 , 要保护洛阳的安全 , 在战术上北岸必须要有一个桥头堡作为支撑点使用 。 而在有浮桥的情况下 , 这个支撑点更为重要 。 所以北中城造好后 , 北魏的精锐禁卫军随即进驻此城 。
说了这么半天和陈庆之有什么关系呢?当然有 , 陈庆之北伐的最后一战就发生在此地 。
三、陈庆之最后的抵抗
仅仅三十多年后 , 拓跋宏所设想的最坏局面就出现了 。
公元528年 , 尔朱荣大肆屠杀北魏宗室、大臣 , 这就是著名的“河阴之变” , 北魏大乱 。 北魏北海王元颢降梁 , 请求梁朝出兵帮助他称帝 。 经过考虑后 , 梁武帝萧衍封元颢为魏王 , 派陈庆之率兵护送元颢北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