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浪,巨头是如何掉队的?( 三 )


2000年4月 , 新浪在纳斯达克上市 。 就在它上市的前一个月 , 纳斯达克指数达到5048.62的顶峰 , 互联网泡沫不断积累 。 同样 , 上市后新浪股价一路上涨 , 最高达到50美元 , 国外市场对其资本表现也相当看好 。 然而好景不长 , 随着全球互联网泡沫的破灭 , 2001年新浪股票跌至1美元谷底 。
股价暴跌 , 王志东成为被驱逐的对象 。 2001年6月1日 , 以段永基为首的新浪5名董事 , 在董事会上突然宣布免除王志东在新浪的一切职务 , 并要求新浪合并中华网 。 王志东大惑不解 , “在整个行业都在等待转机时 , 为什么单要求我能盈利” 。
彼时 , 互联网泡沫破灭 , 资本方开始失去耐心 , 中国互联网频繁上演着类似王志东一样的“创始人出局”事件 。 比如8848创始人王峻涛被资本方解职 , 张朝阳在接受资本方派来的高管后 , 与董事会艰难周旋 。
资本是理性的 , 而创始人对于自己的企业是有感情的 。 创始人想借助资本让企业发展壮大 , 而资本是逐利的 , 除了取得应有的股权收益外 , 一旦企业发展不如意 , 其极有可能利用股权将创始人驱赶出局 。 二者既是合作也是博弈关系 。 对于企业创始人而言 , 需要对资本保持敬畏 , 在寻找资本时 , 应该在不轻易失去企业控制权的前提下 , 按市场规则进行股权架构设计 , 同时最好寻找与自己理念一致的投资人 。
3两大股权战役
2005年2月8日 , 新浪在发布2004年全年财报后股价大跌 。 随后 , 盛大掌门人陈天桥迅速买入新浪19.5%的股份 , 晋升为第一大股东 , 此前股份占比4.96%的第一大股东四通公司降为第二大股东 。
一场在新浪身上展开的 , 轰动一时的“盛大收购案” , 即将打响 。
盛大方面称 , 大举买入新浪股份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战略投资 。 当时 , 已经是新浪CFO的曹国伟还在国外度假 , 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回国 。 他很清楚 , 盛大的收购目的极其明确 , 就是冲着控制新浪的所有权 , 进而并购新浪而来 。
在盛大发布声明的三天后 , 曹国伟迅速启动“毒丸计划”抵御盛大的“入侵” 。 毒丸计划规定 , 只要盛大再增持0.5%的股票 , 其他股东就有权半价购买普通股 。 这样一来 , 盛大手中的股份便会稀释 , 从而降低了新浪被收购的风险 。
曹国伟使出的这一招 , 是许多企业面临恶意收购时都会用到的应对之策 。 当收购方占有的股份达到10%~20%时 , 企业为了维护自己的控制权就会大量增发新股 , 收购方手握的股票占比便会下降 , 同时收购成本增大 , 最终无法实现控股的目的 。
当时盛大的年营收才1.65亿美元 , 如果再继续增持将得不偿失 。 权衡之下 , 盛大选择不再增持 , 终止了对新浪的进一步收购 。
这次应对外界收购的反击之战 , 来得并不轻松 。 曹国伟后来回忆 , 为了应对这次收购 , 最忙的时候三天三夜没睡觉 。 当然 , 反收购的胜利也让新浪股价逐渐回升 , 而主导这场战役的曹国伟 , 在第二年开始担任新浪CEO兼总裁 。
2008年4月 , 段永基卸任新浪董事长 。 此后 , 一场关于管理层持股的改革又拉开序幕 。
由于历史原因 , 新浪的股权分布一直十分分散 , 管理层频繁更替 。 曹国伟曾坦言:网易是丁磊的 , 搜狐是张朝阳的 , 腾讯是马化腾的 , 而新浪是无主之地 , 没有真正的老板 。
为此 , 曹国伟感到十分困扰 。 一方面 , 他认为新浪股权分散会给外界传递一些不良的信息 , 即新浪没有真正的老板 , 不敢做长线的东西 。 另一方面 , 他认为股权分散会让许多人都想成为新浪的大股东 , 从而时不时在股权上做一些“动作” 。
段永基卸任董事长后 , 曹国伟开始启动MBO , 即管理层收购 。 他与管理层凑齐5千万美元 , 再加上其他三家机构的1.3亿美元 , 在海外注册了新浪投资控股 。 此后通过新浪投资 , 曹国伟用1.8亿美元购入新浪约560万普通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