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刀财经|逃离银行的年轻人( 五 )


快40岁的刘波觉得老一辈的银行人非常敬业 , “特别敬业 , 也特别珍惜自己这份工作 。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 , 尤其是新进的90后、00后 , 责任感非常低 。 ”但不到30岁的杨明觉得 , 年轻人的竞争压力变大了 , 更多的年轻人在工作中更愿意“有缝就钻” , 找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 。
杨玉的父母在“黄金十年”进入银行 , 她觉得父母遇上了好时候 , 现在快退休了 , 也不需要在一线跑业务 , 所以不太能体会自己的无力感 。 李萌的父母同样出身银行 , 但也不太理解现今银行的压力 , “他们知道有压力 , 但会跟你说 , 工作就是这样、每个人都是这样 , 所以我其实是放弃跟家里沟通的 。 ”
张波能够理解为什么父母一辈的人都觉得银行的工作很体面 , “他们的记忆可能都停留在那10年 , 银行快速发展的时候 , 那个时候父母是家里的主力 , 感受过银行的工作待遇特别好 , 10年的时间把他们的职业价值观就给固定下来了 。 ”
即使是为摆脱经济下行与互联网金融冲击所作的转型尝试 , 银行内部也存在认知偏差 。
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 截至2018年末 , 我国总共有458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 。 而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显示 ,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总数达到22.8万个 。 无论是银行数还是网点数 , 都佐证着银行业激烈的同业竞争 。
更大的压力来自互联网 。 支付转账为主的中间业务 , 被支付宝、微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抢占;贷款为主的资产端业务 , 被各种小额贷款、网络众筹取代;负债端市场份额被余额宝等理财服务挤压;传统银行控股的金融消费公司 , 蛋糕也被花呗、京东白条等互联网消费金融分走 。
快刀财经|逃离银行的年轻人
本文插图
一个说法流传在银行业 , “转型就是找死 , 不转型就是等死 。 ”
关于这个说法 , 胡国强认为 , 对于银行来说 , 转型有概率成本的 , 而且概率成本较高 。 "国内银行业面临的竞争 , 不再仅仅是金融维度的竞争了 , 而是互联网的全景化生态对传统金融的降维打击 。 ”银行通过拥抱互联网 , 由低维度向高维度逆推转型 , 难度和成败可想而知 。 从商业模式上看 , 银行是“金融中介机构” , 但是已经丧失了“中介”的职能 , 银行赖以生存和收益的根本 , 被互联网高速的信息传递给抹平了 。 失去了核心竞争力 , 丧失了对客户的吸引力和粘性 , 这种局面必须改变 。
于是银行转型这件事 , 摆在了银行人面前 , 这些年 , 在银行一波接一波的转型中 , 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化成为银行转型中最常被提及的关键词 。
互联网带着“用户赋权”时代走来 , 倒逼银行开始正式走起数字化之路 。
2014年 , 微信钱包靠着春节推出的红包功能发力 , 一举推动第三方支付站上双巨头时代;同年 , 支付宝借力双十二推出线下扫码支付 , 第三方支付开始全面布局线下 。 反观传统银行 , 工行在2015年才发布e-ICBC品牌升级 , 宣布转型互联网 , 招商银行则刚刚发布“掌上生活”APP , 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布局生态时 , 传统银行才姗姗来迟推出自己的APP 。
这样的慢人一步贯穿了银行“黄金十年”后的每一步转型 。 张玉能够理解银行转型的缓慢 , “有句俗话就是船小好调头 , 银行总体上体量是比较大的 , 所以不像有的小公司 , 说转型就转型了 。 ”但她认为银行肯定是在转型的过程中 , “在转型、保持传统业务和维持金融环境的稳定之间 , 银行需要做一个权衡 。 ” 尽管缓慢 , 但包括徐强在内的许多银行管理者都一直强调 , 银行目前的转型方向依旧是拥抱互联网 , 依靠场景化和情景化来提高客户体验 , 利用大数据来掌握客户资源 。
与之相对的是 , 更多的年轻员工身上依旧背着愈加沉重的拉贷款、拉存款、卖产品的KPI考核 , 在他们看来 , 银行的转型方向不是什么拥抱互联网 , 而是全员营销、全员零售 。小金认为全员零售是银行的转型方向 , “再不转银行就没有什么可以立足的业务了 。 ”但一些银行在转型这件事上行动甚少 , “你说你要转型 , 这事儿你得做 , 你不能只是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