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观史记|孝为刑罚准则等,看汉代“孝”法理化的原因,从不孝入律( 二 )


"孝"贯穿之汉代整个司法体制 。 在确定法律的时候 , "不孝入律 , "规定大量的"不孝罪名 。 "在法律判决过程中 , "孝"影响刑罚的适用原则 , 影响法律判决结婚 , 体现了"礼与法"的完美融合 。 为何在汉代 , "孝"对法律的影响会如此之大呢?
戏观史记|孝为刑罚准则等,看汉代“孝”法理化的原因,从不孝入律
文章图片
孝法理化的原因:孝观念的转变 , 经济发展的需要
孝表现形式的转变 。 "孝"的起源应该追寻到原始社会 , 孝是以血缘为认定标准 , 孝顺父母尊长等 。 在钻石社会时期 , 已经有了"父系社会 , 婚姻"等 , 是"孝"起源的必备条件 , 所以有许多的历史学家认定"孝"是起源于原始时期 。 到了"西周"时期 , 孝的体现方式主要为祭祀 , 祭祀对象主要是祖先 。 通过供奉各种供品来祭祀祖先 , 表达对先人的缅怀 , 体现孝心 。 到了汉代 , "孝"的表现方式更多是供养父母 。 在西汉 , 不供养父母需要被判刑 。 因为父母作为家里的尊长 , 在家里大事有着"主导权 。 "例如在古代结婚要遵循"父母之言 , 媒妁之约 , "也就是男女要结为夫妻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 。 可以判断 , 父母在家中大事决定上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 这也有利于维护家庭关系的稳固 。 孝表现形式的转变 , 为了保证父母的地位 , 所以统治者会采取法律的方式 , 来推动"孝观念"的养成 , 以维护稳固的家庭关系 , 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 。
戏观史记|孝为刑罚准则等,看汉代“孝”法理化的原因,从不孝入律
文章图片
儒家"孝"的伦理化 。 汉代是正式将儒家思想作为主导思想 , 国家建设的各方各面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 儒家是以"仁"为处事方法 , 以"孝悌"为基本的道德准则 。 孔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 未之有也 。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与!"意思便是 , 孝悌乃是仁德之本 。 可以看出 , 孔子是十分注重孝道 。 在其思想的影响下 , 儒家到汉朝在董仲舒的改革下 , 发展了"三纲五常 。 "其中提到"父为子纲 , "也就是在家庭关系中强调要注重尊卑秩序 , 要孝敬父母 。 在儒家孝悌观的影响下 , 在法律建设方面也会更加的注重"不孝"的惩罚 , 以此来维护儒家思想的主导性 。
戏观史记|孝为刑罚准则等,看汉代“孝”法理化的原因,从不孝入律
文章图片
"移忠作孝 。 ""孝"从伦理观念转变为政治观念是从汉代开始的 。 汉代已经将传统的"孝"与"忠"混为一起 , 简称为"忠孝 。 "统治者将"孝"的范围扩大到家里长辈 , 还有君臣之间等等 。 古代一直都是"家国同构"的封建社会 , 千千万万个小家便构成了国家 , 所以统治者也将"孝敬父母"拿来跟"忠君护主"相比较 , 宣扬两者根本上的统一性 。 通过采取奖励孝行 , 以"孝廉"为选官标准 , 严格处理"不孝罪"等方式 , 来教化百姓 , 推动孝文化的养成 。 在这之下 , 又将"孝顺父母"升华到"忠于君王 , "以此来维护国家的统治 。
戏观史记|孝为刑罚准则等,看汉代“孝”法理化的原因,从不孝入律
文章图片
经济发展的需要 。 我国古代一直都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 , 在小农经济下 , 每家每户之间的生产活动都是独立开来的 , 以自给自足为目标 。 在这之下家庭与家庭之间是分散开来的 , 不利于国家的管理 。 这样一来 , 国家需要维护好每个家庭的关系 , 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 "孝"划分了尊卑长幼的等级 , 形成了家庭秩序 。 在这之下 , 利用"孝"可以作为家庭关系的粘合剂 , 将一家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 以此来维护家庭关系 , 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 。 并且小农经济采取的是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 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 。 利用"孝"的法理化维护父母的地位 , 让父母在农业活动中有主导权 , 可以安排农业活动的开展 。 经济是国家的基础 , 只有维护好小农经济 , 才可以保障国家的正常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