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东汉末年 , 王室解纽 。 魏居“天下之中”洛阳 , 又以“禅让制”取代汉室 , 从而占据地理、法理上的双重正统;蜀则承袭“汉”之国号 , 自为正统;东吴“名义不正” , 只好借谶纬之语徐徐图之 , 以示“天命在吾” 。 自此 , 汉家三分 。
怎奈世事无常 , 蜀虽强盛一时 , 却是最早灭亡 。 蜀之速亡 , 既有偶然因素 , 又是必然结局 。 古人云“为政之要 , 惟在得人” , 人才的多寡与质量 , 是影响国家兴衰的一个重要因素 。 观蜀国后期之得失 , “蜀中无大将 , 廖化作先锋”虽只是一句戏言 , 但“人才匮乏”的窘迫境地 , 的确存在 。
对此 , 《后出师表》中有一段“总结”:“自臣到汉中 , 中间期年耳 , 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 。 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 , 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 , 则损三分之二也 , 当何以图敌?”
尽管关于《后出师表》的作者 , 目前有一些争议 。 有人认为 , 《后出师表》系东吴名臣张俨、诸葛恪托诸葛亮之名所作 , 其意在为诸葛恪北伐造势 。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 , 蜀国北伐损失不少兵将 , 已是公认的事实 。
【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文章图片
诸葛亮(陆毅饰)
难怪 , 有人会把“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这口“黑锅”安排在诸葛亮身上 , 认为他执政期间任人唯亲 , 这才导致了蜀国人才的青黄不接 。 那么 , 这种说法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文章图片
诸葛亮的人才观
诸葛亮是会用人、选人的 , 这毋庸置疑 。
从主观意识上看 , 诸葛亮很重视本国人才的选拔 。 “治国之道 , 务在举贤” , 刘备在世时 , 诸葛亮便经常举荐人才 , 庞统、刘巴、蒋琬、王连、杨洪等人 , 皆为诸葛亮所举 。 除此之外 , 为弥补蜀国人才流失 , 诸葛亮还做出过不少努力 。
【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文章图片
隆中对策 , 备得亮助 , 犹鱼得水也 。
蜀章武三年(223年) , 刘备遭遇夷陵大败 , 心力交瘁 , 病逝于白帝城 。 蜀国遭此重创 , 国力大损 , 人心动摇 。 彼时 , 外有曹魏雄兵 , 横陈汉中 , 虎视眈眈;内有益州土著 , 勾连南蛮 , 阴图作乱 。
是以 , 诸葛亮此时的首要任务 , 便是安抚人心 , 笼络地方豪强 。 这也是他等了两年才去平定南蛮叛乱的主要原因之一 。 据《华阳国志》记载:“亮乃约官职 , 修法制 , 筑高台于成都之南 , 以延四方之士 。 ”蜀地偏安一隅 , 哪里会有“四方之士”?
可见诸葛亮此时招贤纳士 , 意在向益州大族示好 , 然后通过他们在地方上的人脉与名望 , 缓和蜀汉政权与地方豪强之间的矛盾 。 据《三国志·杜微传》记载:“建兴二年 , 丞相亮领益州牧 , 选迎皆妙简旧德 , 以秦宓为别驾 , 五梁为功曹 , 微为主簿 。 ”
秦宓、五梁、杜微等人 , 皆为益州本土士族;另外 , 还有蜀郡太守杨洪、云南太守吕凯、牂牁太守马忠、越巂太守张嶷等人 , 亦是益州出身 。 诸葛亮对他们的拉拢与示好 , 可见一斑 , 此之谓“西土初建 , 在得才贤 , 取人不限其方” 。
对于益州土著 , 诸葛亮都尚且如此 , 更别提荆州派与东州派了 。
赏罚明断的邓芝 , 出使东吴不辱使命;镇守汉中的吕乂 , 屯田治民皆有所得;老成持重的王平(曹魏降将出身) , 谈笑之间 , 能拒曹爽十万大军;忠惇笃粹的陈震 , 不卑不亢 , 可与孙权交分中土;还有器量过人的蒋琬、处事干练的费祎、匡主护国的董允 , 此三“贤相” , 皆能“萧规曹随” , 保蜀国数十年未曾有失 , 且一度有中兴之气象 。
【历史故事】《三国志》中诸葛亮的人才观是“任人唯亲”吗?
文章图片
孙权(瀛洲海客摄)
值得一提的是 , 诸葛亮不仅重视人才的选拔 , 对于善举贤才之人 , 如许靖、姚伷等人 , 他也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 , 以鼓励各地长官察举优秀才子入仕:“忠益者莫大于进人 , 进人者各务其所尚 。 今姚掾并存刚柔 , 以广文武之用 , 可谓博雅矣 。 愿诸掾各希此事 , 以司其事 。 ”
如上述所见 , 对于蜀国人才凋零的情况 , 诸葛亮曾做出了不小的努力;经他赏拔的人才 , 也大多都能各司其职 , 发挥出不错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