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斯动画|皮克斯:乔布斯封神之路的催化剂( 四 )


皮克斯动画上市一年后 , 乔布斯重回苹果 。 2001年 , 苹果推出了iPod和iTunes , 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 。 原本iPod只是为了配合Mac , 专门设计的功能性硬件 。 真正让它风靡全球的 , 是后来苹果推出了windows版iPod 。 如果没有对音乐内容本身的重视 , 而仅仅是为了制造一个惊人的设备 , iPod的windows版本也许无缘问世 。 此后iPhone的成功 , 依然离不开软硬件与内容相结合的思路 。
皮克斯给乔布斯的启发不止于此 。 艾格后来在他的书中提到 , 如果乔布斯还活着 , 苹果可能已经完成了对迪士尼的收购 , 毕竟从2005年开始 , 苹果、皮克斯、迪士尼三家公司的合作就已经非常紧密 。 乔布斯后来虽然离世 , 但苹果收购迪士尼的传言从来没有停止过 。 迪士尼收购21世纪福克斯之后 , 亏损很大 。 但迪士尼的内容在iTunes上的排名有目共睹 。 在流媒体领域没太大作为的苹果 , 收购迪士尼这样的大型内容商 , 是可以产生化学反应的 。 苹果的内容业务不够有特色 , 迪士尼+也不够亮眼 , 但两者结合 , 应该会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 也将是一场宏大的革命 。
3
皮克斯凭什么成为香饽饽?
无论面对乔布斯还是迪士尼 , 皮克斯几乎都保持着“偏执的自我” 。 他们与乔布斯周旋保护自己的文化 , 艾格更是诚挚地保证要保护它的“自我” 。 皮克斯到底有怎样的魅力 , 让乔布斯对其“纵容” , 让迪士尼对其敬重?
对于皮克斯这样的团队来说 , 最核心的挑战是对顶尖人才的驾驭和管理 。 拉塞特的内容团队 , 对于艺术的完美追求与乔布斯不相上下 。 对于艺术和科技融合的探索 , 开拓历史的使命感 , 让团队上下一心 , 也让乔布斯对其表现出非功利性的偏爱 。
“硅谷的人并不尊重好莱坞的创意特质 , 而好莱坞的人则认为技术人员是那些只需雇用而无需见面的人 。 ”乔布斯说道 , “皮克斯则同时尊重好莱坞和硅谷的文化 。 ”乔布斯是技术的代表 , 而拉塞特是艺术的痴迷者 , 两者的结合让皮克斯创造了世界上第一部电脑合成动画片、第一部电脑制作的动画电影 。
皮克斯成为继迪士尼之后 , 对动画电影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公司 。 《玩具总动员》中格子衬衫的质感 , 《鹬》里海滩上一粒一粒沙子的质感、小鸟羽毛的质感 , 他们在观众注意不到的细节里 , 追求极致 , 制造着手绘动画无法企及的世界 。
内容生产高度依赖创意 , 皮克斯对独创性的重视异乎寻常 。 皮克斯相信只有在快乐工作者中才能产生创造力和灵感 , 他们对员工几乎不加限制 , 只要能交出作品他们甚至不管员工是不是天天在睡觉 。
他们鼓励员工充分地发挥个性 , 将自己的办公室改造成小木屋、丛林书屋、玩具屋 。 这种天马行空的个性同样体现在作品中 。 很难想象还有哪家动画公司会像皮克斯那样 , 拍出几乎完全没有对话的环保剧《机器人总动员》 , 以一只老鼠为主角的《料理鼠王》 , 以一位坏脾气老头为主角的《飞屋环游记》 。
在大多数组织之中 , 出其不意的想法总是会很快被枪毙或抨击 。 创新势头还会被财务、法务等职能部门“绑架” , 无法发挥 。 皮克斯则要求员工对新鲜的想法给予“是的 , 而且……”式的答复 , 让创意可以自由滋生 。 《飞屋环球记》其实就源于创作者小时候的一幅气球房子的绘画作品 , 然后在团队“是的 , 而且……”的鼓励下 , 被不断丰富成一个叩击灵魂、颇受欢迎的故事 。 皮克斯还挑选创造性工作经验的人组成“智囊团” , 帮助各种新奇的想法落地 。
为了避免好莱坞式的层级体制对项目创意的压迫 , 皮克斯拒绝任何组织领导职位 , 要求导演和制片人保持对该项目的绝对控制力 。 他们鼓励公司所有员工“以下犯上”向权威宣战 , 消除层级 。 《海底总动员》的导演安德鲁·斯坦顿也曾说:“什么中层、部门、领导 , 这些词我们统统没有 , 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