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别用“人脉”吓唬90后:下个探探就能认识100个精英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别用“人脉”吓唬90后:下个探探就能认识100个精英
文章图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别用“人脉”吓唬90后:下个探探就能认识100个精英
文章图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别用“人脉”吓唬90后:下个探探就能认识100个精英】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别用“人脉”吓唬90后:下个探探就能认识100个精英
文章图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别用“人脉”吓唬90后:下个探探就能认识100个精英

最大程度拓展人的存在感边界 。
文 | 华商韬略 阿 远
最近 , 被《三十而已》的“太太团”刷屏了 。
剧中 , 童谣饰演的顾佳在王太太的引荐下 , 参加了魔都太太团的手工课聚会 。 拍合照时 , 因为背的包不“够格”而被裁减掉 , 试图打进“太太社交圈”的目标以失败告终 。
此前 , 演员黄景瑜曾谈到自己的一段经历 , 他说:“爆红的时候 , 有很多人跟你做朋友 , 发条朋友圈 , 有很多人点赞 。 但沉寂后 , 发消息有人不回复了 , 有人开始不理你 , 有人自动远离你 。 ”
是的没错 , 这就是成年人世界里的残酷社交真相 。
受制于现实因素而被挤压下的社交 , 让现代人徒增压力 。 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发展 , 及现代年轻人社交观念、生活方式的变迁 , 这一固化的社交模式和价值标准 , 似乎慢慢被撕开了一条口子 。
社交软件 , 让我们在“线上”表达自己的同时又能得到他人的关注 , 让身处平行世界的不同群体产生了交汇的可能 , 让人类社交这一话题得到空前延展 。
如今 , 无论你是北上广的白领 , 还是远在云南腾冲的小镇青年 , 都可以借助交友软件结识新朋友;不管你背的是喜马拉雅铂金包 , 还是名创优品帆布包 , 在社交平台上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同 , 且都会找到认同感 , 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交圈 。
越来越多的人 , 在负重现实压力和固化标准的同时 , 在线上推开了通往内心深处的社交之门 。
【从线上社交中获得“治愈”】
深夜食堂和午夜鸡汤 , 是治愈系“良药” 。 而现在 , 要多加一个交友软件 。
微博、微信刚开设那会儿 , 大家都很愿意表达情绪 , 短短的几行字加上配图照片承载了很多信息:出门旅行的见闻、和朋友分享的书单、昨晚吃的饭、喜欢追的剧、工作上的感慨、对某位明星的吐槽 , 都是真实的想法 , 不带任何功利目的 。
后来 , 微博的定位逐渐偏向媒体属性 , 成为一个舆论场;微信因熟人圈的关系太强 , 大家都不想让同事、客户或者其他人觉得自己很好猜 , 更多的时候我们像是“纸片人” , 是不动声色的大人 。 但渴望被认同、想要去分享的需求仍在 , 于是很多人去tinder、探探这样的社交平台发自拍 , 去和不认识的人聊走心的天 , 成为现代社交的“怪癖” 。
我在探探上认识的一位户外达人悠然告诉我 , 没有探探之前玩漂流瓶 , 把想说的话塞进一个虚拟的精致瓶子 , 然后和另外一个人聊一宿 , 能从高中聊到大学毕业 , 后来喜欢上户外也源于这种感觉 。 团队里大家都不认识 , 在野外那种需要彼此照顾的环境里 , 所有人都表露出最善良的一面 , 关系变得简单纯粹 。
在人与人之间没有功利性目的的情况下 , 这种无条件彼此信赖的感觉让人放松 , 被素未谋面的人倾听 , 被世界温柔以待 。 很多时候 , 在现实面前 , 我们需要的不是硬撑 , 而是支撑 。
同样是探探用户的田宏生于1995年 , 在北京一家广告公司做创意策划 , 生活规律 。 田宏的生活圈子不大 , 除了工作上的关系 , 会在业务时间和朋友打打篮球 , 晚上没事的时候滑探探 。 不久前 , 探探上线了个新版块——“吐槽树洞”匿名话题 , 让田宏吃惊的是 , 竟然有那么多人在上面分享日常 。